和萧文明见寄

浮云白日隔长安,远客多愁强自欢。

草色莺声于越景,菊英兰露楚人餐。

心丹不逐风霜改,眼界应随宇宙宽。

长对一樽歌复啸,欲将豪迈洗儒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此诗《和萧文明见寄》由明代诗人祁顺所作,通过描绘长安的景象与内心情感,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与豪迈。

首句“浮云白日隔长安”,以“浮云”与“白日”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距离感与迷茫感,暗示了诗人身处长安,却仿佛被某种无形的隔阂所阻隔,内心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忧愁。

接着,“远客多愁强自欢”,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个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旅人,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孤独,他只能勉强地寻找欢愉,但内心的愁绪却始终无法消散。

“草色莺声于越景,菊英兰露楚人餐”,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通过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试图从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于越之地的草色与莺声,楚地的菊花与兰花,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寓意着诗人对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心丹不逐风霜改,眼界应随宇宙宽”,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内心世界与广阔的视野。即使面对人生的风霜考验,他的心志也不会改变;而他的眼界,应当如同宇宙般广阔无垠,包容万物,超越世俗的束缚。

最后,“长对一樽歌复啸,欲将豪迈洗儒酸”,诗人选择在酒中寻求解脱,通过歌唱与长啸来释放内心的豪情与不羁。他渴望用这种豪迈的态度,冲刷掉儒家思想中的某些酸涩与束缚,展现出一种更为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长安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感悟与精神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530)

祁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五十生朝

少小奔驰今五十,铁心如旧鬓将银。

知非正尔同蘧瑗,望富由来陋买臣。

浅薄几时能报国,别离何处不思亲。

西风一盏重阳酒,且对黄花作主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寄江藩旧僚友

方岳衣冠忆旧游,远情难托致书邮。

云迷南浦几千里,月满西江第一楼。

作郡也能兼吏隐,著书应不为穷愁。

归闲尚有经过约,共拉麻姑泻玉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闻彭方伯凤仪荐侍郎都宪皆未遂诗以寄意

廊庙深期第一官,锋车何事尚盘桓。

才优屏翰今为最,道合明良古亦难。

一代正人关世运,百年公论满朝端。

扶摇指日培风便,极目青霄送羽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次彭方伯述怀(其一)

浪拍长江雨未休,何人不望济川舟。

风流岂但谢安石,博洽宁论殷践猷。

常许丹心坚似铁,生憎簧舌巧如流。

沙堤几度催行色,却念边氓为少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