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花

梦中丛桂开,香荫笼数亩。

黄粒肥于豆,苍枝大如肘。

一笑开清樽,折柬邀诗友。

忽悟客燕城,老桂何从有。

以手急扪摸,验是真花否。

颇觉花非花,不悟手非手。

一梦杂惺迷,真妄谁能剖。

岂惟夜梦花,亦有昼生柳。

此事实难知,试问逍遥叟。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这首《梦花》由明代诗人袁宗道所作,通过梦境中的奇遇,探讨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

首句“梦中丛桂开”,描绘了一幅在梦中,桂花丛中绽放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梦幻氛围。接着,“香荫笼数亩”进一步渲染了梦境的浓郁香气和广阔空间感,仿佛置身于一片被桂花香气笼罩的广阔天地之中。

“黄粒肥于豆,苍枝大如肘”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桂花的果实与豆子、枝干与人的手臂进行比较,既展现了桂花果实的丰盈与枝干的粗壮,也暗示了梦境中的事物与现实世界的差异。

“一笑开清樽,折柬邀诗友”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共享美酒、吟诗作对的场景,体现了梦境中的欢愉与诗意。然而,“忽悟客燕城,老桂何从有”一句,笔锋一转,诗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身处异乡,而梦中的老桂树似乎无处寻觅,引发对梦境真实性的质疑。

“以手急扪摸,验是真花否”表现了诗人试图通过触摸来验证梦境的真实性,但最终却陷入了自我辨识的困惑之中。“颇觉花非花,不悟手非手”表达了对自我身份和现实世界的怀疑,暗示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

“一梦杂惺迷,真妄谁能剖”总结了梦境的混沌与迷惑,提出了对梦境与现实真假难以分辨的感慨。“岂惟夜梦花,亦有昼生柳”进一步扩展了这一主题,指出不仅夜晚的梦境中会出现奇异景象,白天也可能产生类似的真实错觉或幻象。

最后,“此事实难知,试问逍遥叟”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无奈与寻求解答的愿望,将问题留给智慧的“逍遥叟”,暗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梦境的描述,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情感体验、哲学思考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与虚幻、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本质的追问与反思。

收录诗词(251)

袁宗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字:伯修
  • 籍贯:荆州府公安
  • 生卒年:1560—1600

相关古诗词

报谒

杜门闲七日,颓然忘身世。

如入山里山,散发坐青霭。

梦中阻马嘶,五内汤火沸。

青袍冷于铁,难著胜坚铠。

病马负懒夫,冲泥穿阛阓。

忙杀坐禅身,生憎六摺刺。

形式: 古风

东坡作戒杀诗遗陈季常,余和其韵(其一)

念为生身核,业为润生汁。

变化万形骸,胎卵及化湿。

共居佛土中,谋生各自得。

楚痛谁能堪,相戕何太急。

水珍炮鲑螯,陆羞燔鹅鸭。

俎豆萃宾朋,歌吹喧帘幂。

以彼彻骨惨,博我双颊赤。

犹恨金盘内,肪膏少肥白。

运箸风卷云,剩脂污巾帻。

可怜横死魂,绕釜啾啾泣。

蔬果宜胃肠,此味真可缺。

人羊递往来,循环作主客。

塞耳经所譬,清虚道自集。

形式: 古风

东坡作戒杀诗遗陈季常,余和其韵(其二)

饥来吃白粥,渴来啜茗汁。

六时经行里,钵盂两度湿。

清斋拥衲眠,清福谁消得。

人命呼吸间,年光敲石急。

因口造重罪,曾不异鸡鸭。

万钱充一餐,金玉灿纱幂。

犓腴栗栗黄,虬脯珊瑚赤。

剔骨积山高,弃脂涂地白。

人亦大可怖,猛虎而冠帻。

胎魂能入梦,变形诉且泣。

食经并食典,妖箧胡可缺。

镬狱受煮人,是昔豪华客。

五辛亦当屏,秽吻饥鬼集。

形式: 古风

夜展张蠙集,误泼酒其上,戏作

一生惯落第,结愁深贯骨。

化作怪哉虫,鬉鬉乱卷帙。

毒气著人胸,好怀变萧瑟。

得酒应消糜,馀樽解吾戚。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