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和李季允去秋所寄凌霄观诗

天高山围坐,露下月满楼。

其间倚阑人,古今入双眸。

戒哉后时懊,迨此先民忧。

匪缘冀求鱼,惧易或丧牛。

瞬息起万夫,朝暮食千头。

金汤蔽遮地,我岂为一州。

馀力事层观,翚飞半空浮。

帘开六合晓,杯纳万顷秋。

灯火背城市,烟霖俯林洲。

遐睎到冥鸿,吟思追驯鸥。

寄声鹤山我,夺目珊瑚钩。

因思去年夏,狂魂昼群游。

婪酣饱溪壑,磊砢丰渠酋。

诸公正错愕,如筑于道谋。

微君且柔之,尚保国邑不。

岌嶪变怗妥,嚬呻起欢讴。

宜恢奇杰观,快此夷怿酬。

独忧解成缓,万古同一流。

君毋观上游,观上增叹愁。南有壶聚?,西有耕锄耰。

北有不庭方,东有不宁侯。

君看此风景,便谓无事休。

天心果何如,年运不我留。

相期懋明德,事业贯显幽。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的作品,题为《补和李季允去秋所寄凌霄观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夜景,高山环绕,月光洒满楼阁,栏杆边的人仿佛穿越古今。诗人感叹时光易逝,提醒后人要珍惜并学习先民的忧虑精神,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对国家的担忧。他想象自己在高处俯瞰,视野开阔,心境悠然,与世隔绝,享受着自然的宁静。

诗中还表达了对国家形势的关注,指出各地都有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警示读者不要被表面的平静所蒙蔽。诗人期望君主能够积极明德,推动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和个人理想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沉,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洞察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陈隐君挽诗

新息亡人过,关西畏己知。

袖无漫灭刺,门鲜在亡辞。

庭下荆三树,坟前桂一枝。

堂堂风木恨,掩泪读邕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和宇文汉州乞房楼记诗

房公胸中妙刀尺,剪刻玻璃贮寒碧。

今侯著楼于其上,竹色荷光得良觌。

诗来殷勤问故侯,别日虽赊情转密。

因思当年飞盖游,鸥鹭不惊潜鲤出。

春浓雪絮人影乱,秋老云松半天屹。

苏公二十四桥月,尚爱西湖风月夕。

江山好处馀恋嫪,纵不即人人自即。

况今檐撩云与齐,激楚高歌友朋集。

向来寒乞翻自嗤,诗扫黄泥已无迹。

功名老我后加鞭,文字馀人先夺席。

欲搜万象供刻画,自有此湖难此笔。

终当为君记斯游,摹写苍颜真六一。

形式: 古风

和李校书沐川三绝(其二)

花时乘传奈边心,撩弄新诗逼少陵。

诗到湖边春未老,不禁春思也微吟。

形式: 七言绝句

和李致政花石山诗

春风挽征衣,淑景荐笾实。

山中之奇观,变态纷襞积。

或划然以舒,或蒙然以密。

或妩如脩眉,或突如巨迹。

或鸷鸟将搏,或游龙偕出。

一目百奇怪,随景发诗癖。

江山昔岂无,万古阅閒寂。

而独陈于今,涸我风月笔。

便如遗俗士,高卧天一壁。

人知匪自献,不知亦奚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