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陈子升所作,题为《曹方伯闻予谈西樵之胜有作赋答》。诗中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曹方伯关于西樵山胜景的对话与交流,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道家哲学的追求。
首联“十载移家叠嶂前,心期五岳尚悠然。”描述了作者历经十年迁徙至群山环绕之地,心中仍怀有对五岳壮丽景色的向往,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追求。
颔联“白云楼倚松间月,碧玉琴挥石上泉。”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楼、月光下的松树、以及在岩石上流淌的清澈泉水,以及演奏碧玉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颈联“学道定须龙作友,还城应见鹤为仙。”表达了作者对道家哲学的追求,认为修道之人应当以龙为友,象征着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同时,也预示着回归城市生活时,能够见到仙鹤,寓意着心灵的升华与超脱。
尾联“谁兼济物高情在,为问洪厓几拍肩。”则提出了一个深思的问题:谁能兼具济世情怀,达到如此高尚的情感境界?并以洪厓(传说中的仙人)为例,询问自己是否能与之并肩,表达了作者对于高尚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道家哲学的深刻思考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