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日携子侄到上乘偶成

白首犹堪数里行,相过一笑见山堂。

残僧门径静于夜,新夏林塘暖自凉。

且借吟床娱半日,何妨归笠戴斜阳。

我来岂敢辞筋力,先陇松楸倚寺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即使年老仍能行走数里路,来访相聚在山中厅堂。
夜晚,残存的僧人小径格外宁静,初夏的树林池塘自然凉爽。
暂且借一张吟诗床消磨半天时光,戴着斗笠回家也无妨夕阳下。
我来访此地怎会嫌弃劳累,寺庙旁有松楸古树作伴。

注释

白首:指年老。
犹:仍然。
数里行:行走数里路。
相过:互相拜访。
一笑:欢笑一次。
山堂:山中的厅堂。
残僧:年迈的僧人。
门径:小径。
静于夜:夜晚特别安静。
新夏:初夏。
林塘:树林和池塘。
暖自凉:自然凉爽。
且借:暂且借用。
吟床:吟诗的床榻。
娱半日:消磨半天时光。
何妨:不妨。
归笠:归途中戴的斗笠。
斜阳:夕阳。
岂敢:怎敢。
辞:嫌弃。
筋力:体力。
先陇:墓地边。
松楸:松树和楸树。
倚寺旁:靠在寺庙旁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子侄们在四月八日一同前往上乘寺的经历,展现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首句“白首犹堪数里行”,表达了诗人虽年事已高但仍能享受与亲人共游的喜悦,行走数里路也无妨。次句“相过一笑见山堂”则写出相聚的欢乐,山堂一见,笑声盈盈。

“残僧门径静于夜,新夏林塘暖自凉”两句,通过描绘寂静的僧舍小径和新夏时节林塘的清凉,营造出宁静祥和的环境,让人感受到夏日的宜人。诗人借着“且借吟床娱半日”,流露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愿意借此悠闲时光沉浸在创作中。

尾联“何妨归笠戴斜阳”暗示着游玩时间之长,直至夕阳西下,诗人也不急于归去,戴上斗笠,悠然自得。最后一句“我来岂敢辞筋力,先陇松楸倚寺旁”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即使体力允许,也愿意在寺旁的松楸树下驻足,流连忘返。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家庭出游、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画面,体现了宋代文人墨客的闲适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收录诗词(1350)

陈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一字子微,晚年号嵩溪遗耄,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字:谦之
  • 号:本堂
  • 籍贯:鄞县(今浙江宁波)

相关古诗词

四月三日与家人小酌转官毬花因成八句略为花吐气也

红芳销歇后,天质最分明。

剪衬青云薄,团成白雪轻。

官途荣进取,时样妄推评。

本色相看处,幽窗不世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四月五日后圃酴醾芍药侍郎三花盛开醉中成三咏(其一)

酴醾忽尽花,春与夏交加。

顷刻当千日,风流能几家。

香丛迷粉蝶,曲蔓走青蛇。

火急要清赏,可人归未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四月五日后圃酴醾芍药侍郎三花盛开醉中成三咏(其二)

芍药又将开,那堪夜雨催。

密铺萱草衬,巧傍牡丹栽。

省砌休思著,扬州曾看来。

芳菲概如许,俯仰亦悠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四月朔日乡饮于邑董氏之依绿亭口占

道义为乡自不同,肯随流俗唾衰翁。

高谈惊散洗红雨,清饮唤回依绿风。

直欲鸢鱼相上下,那知乌兔有西东。

得閒不乐真堪笑,金谷平泉总是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