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范咸为回应学生欲以文章祝寿而作。诗中表达了对年龄增长的感慨,以及对教育和学问的重视。
首联“知非未敢语吾曹,绛帐年来感二毛”描绘了诗人面对岁月流逝,白发渐生的感慨。绛帐,古代讲学的地方,此处借指教学场所,诗人通过“二毛”(两鬓斑白)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无情与自身的老去。
颔联“式谷犹应惭蜾蠃,投纶窃欲避阳鱎”运用了两个典故。式谷,即式谷鸟,常比喻贤能之人;蜾蠃,寄生蜂,常用来形容善于利用他人资源的人。投纶,钓鱼,这里隐喻为追求学问或官职。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虽有才德,却不愿像蜾蠃那样寄生于他人,更不希望在追求功名的路上像阳鱎那样过于急躁。
颈联“暮春谁识弦中趣,深雪可知门外高”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暮春时节,诗人认为只有真正懂得音乐之美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而在大雪封门之时,诗人则认为真正的高洁与才华,无需外界的赞誉与认可,自然会显现出来。
尾联“但愿诸生娴礼乐,他年池上看挥毫”表达了诗人对学生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礼仪与音乐,将来在池边挥毫泼墨,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这既是对学生的勉励,也是对自己教育理念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也有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