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见山亭》由明代诗人郭凤举所作,其深邃的哲理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相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哲学思考。
首句“亭不在山,无山景俗”,开篇即点出亭与山的关系,强调亭的存在并非为了欣赏山景,而是超越了物质世界,不被世俗所累。接着“山不在见,无见景虚”进一步阐述,山的存在也不仅仅是为了被人看见,而是在于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不因虚无而失去其真实意义。
“俗则滞有,有非真有”揭示了世俗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往往让人陷入固定的观念和形式中,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而“虚则沦无,无非真无”则指出过于空洞的追求同样迷失了真正的存在。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过度追求物质与过分逃避现实两种极端态度的批判。
“滞有迹粗,术数权谋”批评了人们在追求物质时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认为这些方法往往显得粗浅和功利。而“沦无梦幻,黄老达么”则转向对道家思想的引用,暗示通过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可以达到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智慧。
最后,“有无相感,保合太和”总结了前文的思考,强调了物质与精神、存在与虚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的重要性。“山亭静对,养真如何”则以山亭为背景,提出在宁静中修养真性的问题,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亭与山、有与无、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宇宙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和谐、平衡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