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机再赋绅字韵诗深得凄切之格降叹之馀叙事为谢

轫车邂逅便相亲,同是山公启事人。

短发何堪临石镜,长怀漫自落泉绅。

谈穷汉士三千牍,问尽胡僧十二因。

茅屋乱山谁复识,当年曾醉上林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初次相遇就情投意合,我们都是热爱山公启事的人。
短发照见石头镜子显得苍老,长久以来的思念如泉水般流淌。
与贫困读书人探讨了无数卷书,向众多西域僧侣询问佛法十二因缘。
如今身处乱山之中,又有谁知道我呢?当年曾在上林苑醉酒春风中。

注释

轫车:初次相遇。
邂逅:偶然相遇。
相亲:情投意合。
山公:指山涛,有才学且好饮酒。
启事人:爱好文学或书法的人。
石镜:比喻清冷的环境或清晰的自我反思。
长怀:长久的思念。
落泉绅:形容思绪像泉水一样流淌。
汉士:读书人。
三千牍:极言书籍之多。
胡僧:西域僧侣。
茅屋:简陋的房屋。
乱山:偏远山区。
上林春:上林苑的春天,代指繁华的京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题为《圆机再赋绅字韵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邂逅的亲近之情,以及对自己境遇的感慨。首句“轫车邂逅便相亲”,以车轮相接比喻两人相见的缘分深厚,如同旧友重逢。次句“同是山公启事人”借用山涛的典故,暗示彼此都是志趣相投的人。

第三句“短发何堪临石镜”,诗人感叹自己年华老去,对着石镜照见稀疏的短发,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第四句“长怀漫自落泉绅”进一步抒发内心愁绪,长叹之余,衣带渐宽,暗示生活的艰辛和心境的落寞。

第五、六句“谈穷汉士三千牍,问尽胡僧十二因”,通过讲述读书和询问佛法的经历,展现出诗人勤奋好学和寻求精神寄托的一面。最后两句“茅屋乱山谁复识,当年曾醉上林春”,诗人以自己的隐居生活为背景,表达出无人理解的孤独,以及对往昔繁华岁月的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个人经历的叙述,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具有凄切而深沉的风格。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圆机和邵大及予二诗可谓压倒五更枕上诵叹不已复作谢之足见来章之美能发人情思也(其二)

借问高吟何所归,元和格律定同时。

折除官职知多少,兼领才名孰盛衰。

奏疏不为黄阁计,结庐且共白云期。

君家博士归依佛,可笑夫君得计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圆机和邵大及予二诗可谓压倒五更枕上诵叹不已复作谢之足见来章之美能发人情思也(其一)

去岁巢乾燕子归,生涯辛苦问何时。

门前似觉酒徒散,坐上何尝笔力衰。

郡印故人能若若,田庐晚友亦差差。

莫嫌相望函关外,且是不为陶令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圆机宠以长句贺祷雪龙池辄次韵述谢

神州钟鼓浃年丰,灯焰红绵照景龙。

况有玉楚荣广内,不劳金甲老边封。

同云出洞如人意,孤宦临岐敛病容。

何事儒先诗思苦,欲抛万卷作三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圆机宠示览先人元祐末廷试初考倡和诗编长句不胜感佩降叹如绅字韵直似刘梦得何幸得之辄复作增来诗之美

纷纷既晚宜无恨,尚忆当年献策人。

小子何能初跃马,大臣不肯旧垂绅。

叔孙处处偏知毁,景监人人总作因。

格律摅情如梦得,难禁孤泪湿新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