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存堂

高堂已寂寞,居处若平生。

结念承欢日,疑闻謦咳声。

况兹承祀事,芳香既云升。

中心致爱悫,洋洋俨居歆。

孰谓逝者远,格思在精诚。

著存记戴礼,端切孝子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汝玉所作的《著存堂》。诗中通过描述对已故长辈的怀念与祭祀活动,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孝道的坚持。

首句“高堂已寂寞,居处若平生”,描绘了高堂(指去世的长辈)虽已离世,但其居住的地方依然保持着往日的景象,仿佛他们还在其中生活。这种描述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着对过去生活的追忆。

接着,“结念承欢日,疑闻謦咳声”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回忆起与长辈共度的美好时光,甚至在想象中还能听到他们的咳嗽声,这既是对过往幸福时刻的怀念,也是对长辈深深的思念。

“况兹承祀事,芳香既云升”则转而描述了祭祀的情景。在特定的日子,诗人参与了祭祀仪式,供奉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这一场景不仅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与纪念,也表达了通过仪式来寄托哀思的愿望。

“中心致爱悫,洋洋俨居歆”表明诗人内心充满对长辈的爱与敬意,这种情感在祭祀时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祭祀现场庄严肃穆,仿佛长辈在场,感受到了这份虔诚与敬意。

最后,“孰谓逝者远,格思在精诚”强调了即使逝者已远去,但他们的形象和记忆却永远留在心中。诗人坚信,只要心存诚意,就能与逝者保持联系,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著存记戴礼,端切孝子情”则点明了诗的主题——通过记录和遵守传统礼仪,表达对长辈的深切怀念和孝顺之情。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传统文化和孝道精神的传承。

综上所述,《著存堂》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祭祀仪式的描写,展现了对已故长辈的深情怀念以及对孝道的坚守。诗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是对传统文化和家族情感的深刻体现。

收录诗词(539)

王汝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平安南诗

圣恩涵万国,蛮夷犯天纲。

宽刑冀或改,怙终弥弗臧。

神人咸愤怒,天兵临南荒。

虎贲八十万,士马皆精强。

陆行震山谷,水涉腾海洋。

逆徒敢来拒,一鼓如驱羊。

谁云富良险,坦若履康庄。

谁云连栅固,易若摧枯杨。

胁从悉罔治,渠魁独奔亡。

王师疾如飞,追逐穷潜藏。

大索捣巢穴,如入无人乡。

生擒尽遗类,凯奏军威扬。

遂令炎服表,禾黍秋芒芒。

昔陷狐狸窟,今蒙帝泽滂。

父老馈箪壶,士女来元黄。

捷书报天下,欢抃声洋洋。

平淮美宪宗,江汉赞宣王。

小臣忝朝列,称颂进明光。

愿言祈圣寿,万万同天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王孟端写竹木图为院判刘士宾题

菁菁绿竹枝,落落古贞木。

同抱凌寒姿,托根荒山曲。

长安桃李花,含芳媚春淑。

狂风一披拂,蓬梗共吹逐。

愿祈保后凋,宁惮委岩谷。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行素轩

谷粟苟充腹,膏粱非我谋。

禦寒有布褐,奚用袭狐裘。

颜生在陋巷,箪食乐忘忧。

原思处蓬蒿,结驷匪所求。

吁嗟去古远,此道良悠悠。

之子秉夙尚,洁躬企前脩。

力耕畎亩间,行素屏纷尤。

浊酒盈春缸,时稼登寒畴。

营计有恒产,奉亲足甘柔。

长年逢馀暇,既唱还复酬。

内省多自得,外观悉云浮。

人生游寰宇,百岁非千秋。

咄彼利名子,蚩蚩何止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曾子固视犹子子棨还江右

丘园事韬晦,托迹依蓬蒿。

栖迟四十载,悉屏尘事交。

犹子瑚琏器,置身登青霄。

感念同气恩,心焉结烦劳。

翩然辞林扉,京华远游遨。

欢爱情既洽,别离思已消。

因登钟山岑,乃望长江潮。

时逢康泰盛,治用神化超。

壮兹平生志,摅此胸中豪。

薄言赋旋归,东流溯轻舠。

天边三山迥,云际九华高。

还家田庐静,去郭烟水遥。

岂无当世贤,连茹思拔茅。

卷舒各有道,泾渭难溷淆。

白驹终莫絷,丛桂那能招。

重来谅未卜,仰止徒长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