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其六)

佛哀三界子,总是亲男女。

恐沈黑暗坑,示仪垂化度。

尽登无上道,俱證菩提路。

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形式: 古风

翻译

佛怜悯三界的子民,视他们如同亲子一般。
担心他们沉沦于黑暗的深渊,于是示范正行以引导教化。
期望所有人能登上至高无上的境界,共同证得菩提之道。
教导你们这些愚痴的众生,要智慧地勤于觉醒。

注释

佛:佛陀,觉悟者。
哀:怜悯。
三界:佛教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代表所有生命存在的范围。
子:子民,众生。
总是:都是。
亲男女:如同亲人一般,不分性别地爱护。
恐:担心。
沈:沉沦。
黑暗坑:比喻苦难深重、没有光明的地方,如地狱。
示仪:示范行为、榜样。
垂化度:垂范教化,引导救度。
尽:全部。
登:达到。
无上道:最高的修行道路,即成佛之路。
俱:一起,共同。
證:证悟,达到。
菩提路:通往觉悟的道路,成佛之道。
教汝:教导你们。
痴众生:愚痴的众生,指被无明困扰的凡人。
慧心:智慧的心。
勤觉悟:勤奋地追求觉醒和觉悟。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拾得所作,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和对众生的救度之心。"佛哀三界子,总是亲男女"一句表达了佛陀对于陷于苦海中的众生充满怜悯之情,如同父母一般地关怀每一个生命。"恐沈黑暗坑,示仪垂化度"则指出佛陀担心众生会沉沦于无知与邪见的深坑,因此展示正法为他们指引解脱之路。

接着的"尽登无上道,俱证菩提路"一句,说明了佛教追求最高真理的道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达到觉悟的境界。最后两句"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则是劝导那些迷失方向的众生,要他们以智慧的心态勤于觉醒,从而达成解脱。

这首诗语言简洁,但蕴含深厚的佛法思想,通过对比和隐喻手法,传递了作者对于众生的关怀及佛教救度之道的理解。

收录诗词(56)

拾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其七)

佛拾尊荣乐,为悯诸痴子。

早愿悟无生,办集无上事。

后来出家者,多缘无业次。

不能得衣食,头钻入于寺。

形式: 古风

诗(其八)

嗟见世间人,永劫在迷津。

不省这个意,修行徒苦辛。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诗(其九)

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

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

缓缓细披寻,不得生容易。

依此学修行,大有可笑事。

形式: 古风

诗(其十)

有偈有千万,卒急述应难。

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

岩中深处坐,说理及谈玄。

共我不相见,对面似千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