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的《咏怀二首(其二)》。诗中以长风、明月、饥愚人、饱学、流俗等意象,描绘了人生的困顿与挣扎,以及对知识与物质的反思。
首句“长风起海上,吹度明月来”,描绘了一幅海上长风起,明月随之飘来的壮丽景象,象征着命运的不可预测和自然界的浩瀚无垠。接着,“皎皎入窗牖,照我青编开”两句,将明月的光辉引入室内,照亮了书卷,寓意知识的光芒穿透黑暗,给人以启迪和指引。
“天生饥愚人,饱学坐为灾”两句,表达了对人生不公的感慨。诗人认为,天生就注定了一些人贫穷、愚昧,而那些饱学之士却可能因知识而遭受不幸或误解。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公平性。
“赋命既穷薄,流俗转疑猜”进一步阐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即使命运已经如此艰难,人们仍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怀疑和猜忌,凸显了社会风气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但令万卷破,饿死亦快哉”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精神满足的追求。他认为,只要能够阅读和理解大量的书籍,即使生活贫困甚至死亡,也感到满足和快乐。这反映了诗人对知识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最后一句“君看世上死,何尝无多财”以反问的形式,指出在世间,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死亡都是最终的归宿。这句话提醒人们,无论物质财富如何,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满足。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的苦难、知识的价值、社会的不公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