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征君孙钟元先生

吾道有攸属,征君儒者宗。

椒山共里闬,少多烈士风。

孝廉举弱冠,怀抱凌苍穹。

倾身救杨左,高义等华嵩。

更入贤相幕,谈笑筹兵戎。

晚值沧桑变,俯首简册中。

苏门山水窟,诛茅寄遐踪。

生徒环讲席,一代开群蒙。

百泉阐妙旨,濂洛渊源同。

岂学鸾凤啸,聊以卧云峰。

屡征不一起,鲁斋有愧容。

伊余景行切,千里思扶筇。

虽托弟子列,恨未接犹龙。

云霄拜短札,薄劣荷陶熔。

迄今二十载,太行仰巃嵷。

朱弦失遗调,叹息抚焦桐。

作诗明向往,滔滔水流东。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颂扬了苏门征君孙钟元先生的高尚品德与卓越成就。诗人宋荦以崇敬之情,描绘了孙先生在儒家学界的崇高地位,以及他为国家、教育和学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首句“吾道有攸属,征君儒者宗”表明孙先生是儒家之道的代表人物,其德行与学问深受后世尊崇。接着,“椒山共里闬,少多烈士风”赞美孙先生如同椒山一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具有像烈士一样的精神风貌。

“孝廉举弱冠,怀抱凌苍穹”描述孙先生年轻时即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抱负。“倾身救杨左,高义等华嵩”赞扬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高尚的义行比肩华岳之高。“更入贤相幕,谈笑筹兵戎”则表现了孙先生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卓越才能,与贤相共事,谈笑间运筹帷幄。

“晚值沧桑变,俯首简册中”写出了孙先生面对时代巨变,依然坚守学问,埋头于典籍之中。“苏门山水窟,诛茅寄遐踪”描绘了孙先生晚年隐居于苏门山中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徒环讲席,一代开群蒙”赞颂了孙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百泉阐妙旨,濂洛渊源同”强调了孙先生在学术上的创新与传承,将濂溪与洛水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岂学鸾凤啸,聊以卧云峰”表达了孙先生不追求名利,而是以淡泊的心态享受自然之美。“屡征不一起,鲁斋有愧容”则体现了孙先生面对多次征召,始终不愿出仕的态度,与鲁斋先生形成对比。

最后,“伊余景行切,千里思扶筇”表达了诗人对孙先生的深深敬仰与思念之情。“虽托弟子列,恨未接犹龙”流露出未能直接向孙先生学习的遗憾。“云霄拜短札,薄劣荷陶熔”则是诗人自谦之语,表示自己虽有微薄之才,但深受孙先生的影响。“迄今二十载,太行仰巃嵷”回顾了诗人与孙先生结缘已有二十年之久,对孙先生的敬仰之情犹如太行山般巍峨。“朱弦失遗调,叹息抚焦桐”感叹时光流逝,孙先生的教诲如朱弦之音渐行渐远,诗人只能抚琴自慰。“作诗明向往,滔滔水流东”以诗明志,表达对孙先生的向往与追忆,如同东流不息的江水,永不停歇。

这首诗通过对孙钟元先生一生事迹的描绘,展现了其在学术、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贡献,以及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表达了诗人对其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收录诗词(93)

宋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莲花洞

嵯峨莲花峰,中有莲花洞。

扑人蝙蝠飞,沾袂烟岚重。

斜阳倚洞门,清啸山猿共。

形式: 古风

赠太仆卿高公挽诗

乌石峰高穴貙虎,赤狐跳踉黄狨舞。

血牙脔炙气益粗,红帕抹首锦缠股。

妖氛一夜连汀漳,盱黎城边波沸汤。

太守弓刀夜乘障,不识真卿作何状。

七尺誓与孤城俱,变生肘腋谁周防。

呜呼南八真男儿,壮士隐忍欲有为。

不成死耳肯作贼,衔须茹刃甘如饴。

玺书褒忠主恩厚,汗青焯焯行不朽。

颜舌段笏今有无,杏山铁汉建昌守。

形式: 古风

吴汉槎归自塞外,邀同王阮亭祭酒毛会侯大令钱介维小集作歌以赠,用东坡海市诗韵

塞外长白横长空,吴君廿载冰霜中。

岂意玉关得生入,云霄重望蓬莱宫。

哀笳听罢鬓毛改,纵横老笔偏能工。

鱼皮之衣捕貂鼠,曾披榛莽寻黄龙。

甫草寓书感生别,题诗惨绝梅村翁。

归来两公已宿草,惟君杯抱犹豪雄。

时平好献《大礼赋》,少陵遇合无终穷。

相逢一笑快今日,俯仰况复当春融。

谈诗命酒皆老辈,何惜倾倒玻璃钟。

楛矢石砮夸创见,君之所得亦已丰。

夜阑醉眼望天汉,恍惚鸭绿磨青铜。

世间万事一海市,且看梅萼开春风。

形式: 古风

数月来闻汪钝翁王勤中恽正叔刘山尉相继谢世洒泪赋比

远道频传《薤露歌》,人琴此日奈愁何?

宋中耆旧伤心尽,吴下风流逝水多。

尘箧只怜馀翰墨,荒坟欲拜阻关河。

黄昏铃阁题诗处,忍见空梁夜月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