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黄羊》由明代诗人徐渭所作,通过对黄羊这一独特食材的描绘,展现了其在古代宴席上的珍贵与独特地位。
首先,“紫塞黄羊美”,开篇即以“紫塞”点出边疆之地,黄羊在此地生长,自然带有独特的风味与品质。“美”字则直接表达了对黄羊肉质的赞美,预示着接下来将是一场味觉的盛宴。
接着,“超腾不易供”,黄羊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行动迅速,难以捕捉,因此其作为食材的供应并不容易。这不仅强调了黄羊的珍贵,也暗示了其在古代宴席中的稀有性。
“蹄虽千里外,命寄一厨中”,通过对比黄羊的广阔活动范围与最终被烹饪的局限空间,进一步突出了黄羊作为食材的独特价值和在宴席中的重要地位。千里之外的黄羊,最终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谁致西河俎,言穿老上弓”,这两句诗运用了典故,形象地描述了黄羊从遥远的边疆被精心准备并送达宴席的过程。通过“西河俎”和“老上弓”的故事,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美食的追求和对食材来源的重视。
最后,“宾筵三动指,早晚到驼峰”,这句话描绘了宴会上宾客们对黄羊的期待之情,以及黄羊在宴席上的重要位置。通过“宾筵三动指”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于美食的渴望和对宴会的期待,而“早晚到驼峰”则暗示了黄羊在宴席上的高级地位,如同驼峰一般珍贵。
综上所述,《黄羊》一诗通过对黄羊这一食材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在古代宴席中的独特地位和珍贵性,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使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饮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