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鸲之仍鹆之,尔名今是非。
人言不踰济,何事满苔矶。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题宗室大年画扇四首(其三)》中的第三首。诗人以鸲鹆(即八哥鸟)为引子,探讨了名字的意义和变迁。"鸲之仍鹆之,尔名今是非",意思是说鸲鹆的名字在变化中,现在的称呼是否还是原来的含义已经有所疑问。接下来,诗人通过"人言不踰济,何事满苔矶"表达了对世间言语难以逾越实际状况的感慨,同时暗示画扇上的内容可能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现实中的苔矶(可能是岸边长满青苔的岩石)并不能承载那些超越现实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性较强,通过自然景象和鸟类的名字变化,揭示了人们对名实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不详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柳动燕初来,波生雁将去。
惟有小崧高,苍苍自如故。
碧天无际日悠悠,风静沙平不见洲。
彭浪矶边亦如此,危峰独木系扁舟。
人生何事踏尘埃,閒处胸襟足自开。
不作终南养高价,小山幽桂好归来。
惨澹天云欲雨低,秋山人静鸟声稀。
似闻谷响飞黄叶,恐有孙登半岭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