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石上三生梦已非,人间万事眼如眉。
归家更问宝华老,何似板头端坐时。
这首诗以深沉的哲理和禅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梦境与现实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思考。首句“石上三生梦已非”借用佛教中的“三生”概念,暗示了生命轮回的虚幻性,将梦境与现实相提并论,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次句“人间万事眼如眉”,则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人世间种种纷繁复杂的事物,仿佛是眉头紧锁,难以一一辨清,体现了人生的困惑与无奈。
后两句转向对未来的展望与反思:“归家更问宝华老,何似板头端坐时。”这里,“宝华老”可能指的是某位高僧或长者,而“板头端坐时”则可能是指一种宁静、专注的生活状态。诗人似乎在思考,回归平静的家庭生活,与智者交流,是否能比在外奔波、面对人间万象更为心安。这种对比,既是对过往生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选择的考量,蕴含着对内心平和与智慧追求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人生的意义、梦境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不详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高踪不负当年约,时忆翻然命驾来。
世味任教甜似蜜,道心终使冷如灰。
茅茨款我三椽小,石榻缘君一笑开。
倚杖春风话平昔,寄言猿鸟莫惊猜。
晚岁欣逢彼上人,诛茅约我老江滨。
世间声利空翻覆,林底交游无故新。
学力几年淹讲席,真风一扫尽情尘。
近来百鸟无寻处,开尽岩花烂熳春。
故园我别已多时,见子犹能略展眉。
乡语每闻聊发笑,客情无复更生悲。
寻师慎勿贪眠食,立雪终教彻髓皮。
毕竟禅家外文字,之乎者也不须知。
寻师问道岂徒然,休似痴夫饱睡眠。
白日西倾如箭息,红颜暗去若绳牵。
断肱立雪思吾祖,刺股悬头效昔贤。
此语叮咛须记取,莫教容易过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