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八)

晓色千樯去,长江八月时。

雨淙山骨出,槔擉岸形卑。

野水畬田黑,荒汀独鸟痴。

如今是清世,谁道出山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黎明时分,无数船只扬帆离去,正值长江八月的时节。
雨声潺潺,山石轮廓显现,岸边低洼处的水井显得尤为突出。
田野中的积水映照出黑色的梯田,荒芜的汀洲上只有孤独的鸟儿沉醉其中。
如今正值太平盛世,谁还会说离开山林来此是迟疑的呢?

注释

晓色:黎明的光线。
樯:船上的桅杆。
去:离去。
长江:中国的主要河流之一。
八月:农历八月。
淙:形容雨声潺潺。
山骨:山石的轮廓。
槔:古代的一种汲取地下水的工具。
岸形:岸边的地形。
畬田:梯田。
荒汀:荒芜的汀洲。
独鸟:孤独的鸟儿。
清世:太平盛世。
出山:离开山林。

鉴赏

诗人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末江山行舟的画面。"晓色千樯去"展现了清晨时分,淡淡的光线透过层层叠叠的树木,给人的感觉是时间在缓缓流逝。而“长江八月时”则定格了季节与地点,使人感受到秋意渐浓。"雨淙山骨出"中的“雨淙”,形容连绵细雨后的湿润环境,而“山骨出”则是对山势的生动描绘,山脉如同动物的骨骼一般显露出来。"槔擉岸形卑"中,“槔擉”指的是树木在江岸边形成的遮蔽和挤压感,而“岸形卑”则表达了岸线的低矮不齐。

接下来的“野水畬田黑,荒汀独鸟痴”展示了一种荒凉与孤寂。"野水畬田黑"描绘了野外的水面和田地在秋日的阴霾中显得黯淡无光,而“荒汀独鸟痴”则是对一只孤独鸟儿在荒废的河滩上徘徊,似乎陷入了一种痴迷状态的描写。

最后两句“如今是清世,谁道出山迟”,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当前社会环境的满意,同时也反问为何有人会说出行在山中的人行动迟缓。这里的“清世”暗示了一种政治清明、社会安宁的氛围,而“谁道出山迟”则可能是诗人对某些批评的声音进行了回应,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外界评价的不屑一顾。

整首诗通过对江山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映射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自然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秋末长兴寺作

荒寺古江滨,莓苔地绝尘。

长廊飞乱叶,寒雨更无人。

栗不和皱落,僧多到骨贫。

行行行未得,孤坐更谁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秋末江上望

莽莽古江滨,纷纷坠叶频。

烟霞谁是主,丘陇自伤神。

吞并宁唯汉,凄凉莫问陈。

尽随流水去,寂寞野花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秋末江行

四顾木落尽,扁舟增所思。

云冲远烧出,帆转大荒迟。

天际霜雪作,水边蒿艾衰。

断猿不堪听,一听亦同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秋末怀旧山

昔住匡庐北,无人知姓名。

侵云收谷粟,引蚁上柑橙。

寒雨雪兼落,枯林虎独行。

谁能将白发,共向此中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