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寄唐荆川二首(其二)”为题,出自明代诗人王慎中之手。诗中描绘了一幅隐逸之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热爱以及对名利的淡泊。
首联“铜官山下一溪横,知尔独多山水情”,开篇即点出地点与主题,铜官山下的一条溪流横贯其中,暗示了诗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感。这里的“尔”字,既是对友人的称呼,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山水之美的深深向往。
颔联“最喜爰题蕉叶盛,不忧长饿蕨苗荣”,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他喜欢在蕉叶上题诗,享受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而不担心因生活清贫而饥饿,蕨苗的茂盛反而让他感到欣慰。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精神满足的追求超过物质生活的态度。
颈联“节垂日月嫌高甚,思抉烟云苦瘦生”,则从更高层次探讨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他嫌恶过于追求名利的高姿态,认为这样会让人变得空虚和痛苦。相反,他渴望像烟云一样自由自在,即使生活贫困,也能保持内心的丰富与自由。
尾联“閒倚槁梧应自笑,本逃名却近时名”,最后两句以自嘲的方式收束全诗。诗人悠闲地靠着枯萎的梧桐树,或许在笑自己的行为,看似逃避名利,实际上却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这句诗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名利的淡泊,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