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虾蟆》由宋代诗人洪刍所作,通过对虾蟆这一动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与讽刺意味。
诗中首先描述了虾蟆的外貌特征,“动物类含血,虾蟆独无之”,指出虾蟆不同于其他动物,不含有血液。接着,“双目但瞠也,一腹亦皤其”描绘了虾蟆的眼睛和腹部,形象生动。诗人进一步将虾蟆与龙、鱼等神话中的生物进行对比,“龙变或托体,鱼腹睹幽姿”,暗示虾蟆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罕见三足蟾,讵减六眸龟”两句,通过对比稀有的三足蟾和六眸龟,强调了虾蟆的常见性。接下来,“向来奏赝瑞,背负轮囷芝”描述了虾蟆被误认为祥瑞的传说,但实际却不过是徒有虚名。“坐谩皆下吏,胶车等儿嬉”讽刺了人们对虾蟆的盲目崇拜和无知。
“虽蒙黄金掷,荆卿空尔为”运用典故,比喻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吉祥物而不惜花费大量财富,却最终徒劳无功。“或以白玉琢,形模妙工倕”则赞美了工匠的技艺,反衬出虾蟆本身的平凡。
最后,“咄尔百丑质,讵辱五鼎脂”表达了对虾蟆外表丑陋的讽刺,同时强调其不应受到尊贵的待遇。“浪号土底牺,雄誇水中鸡”通过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虾蟆的普通与低贱。“何足污帝箸,但可充蛇饥”则直接批评了虾蟆不配出现在帝王的食物中,只能成为蛇的食物。
整首诗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上对于某些事物盲目崇拜和误解的现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万物平等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