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鸡毛笔

物贵适用不贵异,麟角猩毛但奇丽。

柳公难用鼠须强,小欧漫诩狸毛锐。

徐偃吴说俱良工,宣城诸葛真绝艺。

无心枣核最精妙,宛转纵横可人意。

岭外少兔惟青羊,昭州鸡毛亦可贳。

锋方如凿圆如椎,佳者颇可书字细。

东海过海常用之,拒手狞劣谓不济。

年来好事闽广最,动以鸡毫誇笔势。

畜墨无多易渴竭,著纸不入费调剂。

近闻吾楚亦颇有,黄州吴生最佳制。

黄冈校官宜都杨,早年嗜书老不替。

摩挲碑板追汉唐,络绎公卿走书币。

海外归装惟载书,冢中秃管真堪瘗。

携来日本瘦鸡毫,选颖覆锋传妙谛。

吴生所作已精能,更师良法益超诣。

软如曲蟮新著监,健若秋鹰初脱毳。

墨池吸饱黑蛟蟠,雪练光腾彩虹掣。

偶为行草殊能工,倘作真书恐不逮。

明光射策病疏慢,柳营草檄耐凋敝。

天生散卓宜幽人,驴背吟诗锦囊缀。

兴酣落墨战蛟虬,一洗坡老穷驴戏。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黄州鸡毛笔》由清代诗人洪德垿所作,通过对鸡毛笔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使用价值。

诗中首先提到“物贵适用不贵异”,强调了实用性的价值,接着列举了麟角、猩毛等奇异之物,对比鸡毛笔的普通与实用。柳公难用鼠须,小欧夸耀狸毛,进一步衬托出鸡毛笔的独特之处。徐偃、吴说、宣城诸葛等工匠的技艺被提及,而无心枣核的精妙则直接赞美了鸡毛笔的制作工艺。

诗中还提到了岭南地区少有兔子,昭州鸡毛可以用来制作笔,突出了鸡毛笔的来源。锋利如凿、圆如椎的描述,展示了鸡毛笔的形状特点。东海的常用、拒手的形容,以及闽广地区对鸡毛笔的喜爱,体现了其广泛的应用和受欢迎程度。

接着,诗人赞扬了黄州吴生制作的鸡毛笔,称其技艺高超,能够适应各种书法风格。黄冈校官杨某早年酷爱书法,晚年仍不放弃,通过摩挲碑板追摹汉唐风格,得到了公卿们的赏识和馈赠。海外归来携带书籍,冢中秃管象征着对传统技艺的珍视。吴生的鸡毛笔软如曲蟮,健如秋鹰,墨池吸饱后如黑蛟盘旋,雪练般的光芒如同彩虹般夺目。行草书体尤其擅长,真书也颇为出色。

最后,诗人以明光射策、柳营草檄等典故,表达了对鸡毛笔在不同场合下卓越表现的赞赏。同时,将鸡毛笔比作适合幽居之人使用的工具,以及驴背上吟诗的伴侣,强调了其与文人雅士生活的紧密联系。诗中以“兴酣落墨战蛟虬”、“一洗坡老穷驴戏”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鸡毛笔在创作中的作用,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黄州鸡毛笔》不仅是一首对鸡毛笔制作工艺和使用价值的赞美诗,更是对传统书法艺术及其背后文化精神的颂扬。诗中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鸡毛笔的独特魅力和在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收录诗词(1)

洪德垿(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别友人

客里难为别,情亲况似君。

不应横流日,犹有在山云。

充国屯田策,羲之誓墓文。

人生异出处,暂莫惜离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秋怀

消息谁将托石榴,频年摇落不禁秋。

花因醉折枝无力,酒为香吞意转柔。

闻说东南飞孔雀,最怜西北有高楼。

长卿原有多消渴,辜负文君咏白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初抵日本旅寓感怀

迢递琼楼最上层,高寒犹自拥吴绫。

严更坎坎丛祠鼓,警梦飘飘候馆灯。

略与驱愁酬酩酊,故将片念著瞢腾。

阆风緤马平生叹,晞发阳阿愧未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回风辞留别日本诸寓公(其一)

日暮思君苦未来,飞红狼藉旧亭台。

沉沉远梦迷千劫,惨惨新词赋八哀。

心比枯桐疑半死,泪如残蜡渐成灰。

玉关人老愁何极,窈窕春星望几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