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怨

雨似悬河风似箭,风号雨驰寒刮面。

何处巡城老健儿,城上讴吟自哀怨。

不知底事偏苦伤,声高声低哀思长。

戍边役重畏酷法,去国年多思故乡。

城上歌时夜方半,正是孤斋醉魂断。

和风和雨两三声,推枕投衾坐长叹。

传闻边警动熙河,战士连年不解戈。

今夜风号雨驰处,城上哀怨知几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城上怨》由宋代诗人唐庚所作,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城头士兵哀怨的画面。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战争给士兵带来的痛苦与思乡之情。

首句“雨似悬河风似箭”,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狂风暴雨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接着,“风号雨驰寒刮面”进一步渲染了寒冷与凄凉的氛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风的呼啸和雨的急促。

“何处巡城老健儿,城上讴吟自哀怨。”这两句将视角转向城头的士兵,他们面对着风雨,内心充满了哀怨。通过“老健儿”的称呼,暗示了这些士兵可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战乱,饱受苦难。

“不知底事偏苦伤,声高声低哀思长。”这两句表达了士兵们内心的痛苦与哀愁,无论是高亢还是低沉的声音,都承载着深深的思念与悲伤。

“戍边役重畏酷法,去国年多思故乡。”揭示了士兵们远离家乡、长期戍守边疆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在战争背景下显得尤为强烈,让人感同身受。

“城上歌时夜方半,正是孤斋醉魂断。”描述了士兵们在夜晚的城墙上唱歌的情景,虽然歌声中充满了哀怨,但也是他们情感的一种宣泄。同时,“孤斋醉魂断”则暗示了他们内心的孤独与痛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最后,“和风和雨两三声,推枕投衾坐长叹。”写出了士兵们在风雨中的无奈与无助,即使在短暂的平静时刻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只能独自叹息。

“传闻边警动熙河,战士连年不解戈。”点明了战争的持续与残酷,士兵们常年处于战斗状态,无法得到休息。

“今夜风号雨驰处,城上哀怨知几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对士兵们哀怨之声的无限同情与思考,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的痛苦与牺牲。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深刻反映了战争给士兵及其家人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思乡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收录诗词(313)

唐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人称鲁国先生。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 字:子西
  • 籍贯: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

相关古诗词

别句永叔

巴江滟滟巴山空,十里五里蕉花红。

少年锐意立功业,破烟一棹轻如风。

却思三岁相欢聚,说剑论诗轻李杜。

平生不作女儿悲,今日为君重回顾。

形式: 古风

春日杂言二首(其一)

官居双海棠,何年植庭中。

风流二月间,照耀一室红。

浑家惜此花,具饮呼乃翁。

翁虽怯杯觞,意难逆儿童。

臈醽十分深,白眼一引空。

醉时忘华颠,浩歌满东风。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春日杂言二首(其二)

庭前杨柳枝,春来蔚然绿。

老翁鬓边青,已去不可复。

举杯属春风,此理竟如何。

转首飞杨花,春风自蹉跎。

形式: 古风

览镜

昔我先君子,德与形气俱。

褒衣佩长剑,轩昂真丈夫。

我生困多难,乃类山泽癯。

头目颇獐鼠,愧忝虎豹驹。

太仓五斗米,足食蕞尔躯。

谁能向天子,号饥诉侏儒。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