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语方知

佛与祖师言,拈花示痴子。

我今发此谈,何言颠倒尔。

当人自天真,譬之秋潭水。

一物著不得,岂用安名字。

切莫向其中,认之还不是。

不见须菩提,空空达彼彼。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比喻和直接陈述,探讨了真理的本质和认知的误区。诗中“佛与祖师言,拈花示痴子”引用了佛教故事中的“拈花微笑”,象征着智慧的传递和理解的微妙。接下来,“我今发此谈,何言颠倒尔”表明诗人要揭示的是一种对真理认识上的颠倒,即人们在追求真理时可能陷入的误区。

“当人自天真,譬之秋潭水”将人的本性比作清澈的秋潭水,强调了自然本真的重要性。接着,“一物著不得,岂用安名字”指出任何外在的附加或概念化都会遮蔽真相,如同在水中投下石子,扰乱了水面的平静,无法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切莫向其中,认之还不是”告诫读者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深入本质去理解。最后,“不见须菩提,空空达彼彼”引用了佛教中著名的僧人须菩提的故事,强调了通过空性的智慧来达到对一切事物的深刻理解,即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宁静和清明。

整体而言,这首诗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感知和概念化的思考,去体验和领悟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达到一种更为深刻和真实的认知状态。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了妄元真

问汝贪嗔痴,家住在何处。

我今要与汝,各各分头去。

好好细思量,免被他官府。

大者名为贪,养得二舍弟。

三郎都一处,日夜共活计。

令汝家户大,使汝善调制。

子今苦厌我,我与子发誓。

一要子自知,二要子依例。

三要当处生,四要欢喜偈。

与汝善和同,一一无凡秽。

一觉一切了,何须去烦翳。

我是诸佛母,十方及三世。

形式: 古风

物我无差

青山是我身,流水为我命。

养之以四时,萧然自条正。

覆育诸众生,六度自修省。

栽花种菩提,拂石要安静。

不见杨柳飞,自有蒲萄影。

玩之且不厌,去亦无冤竞。

一性一切性,娑婆大圆镜。

形式: 古风

同居善说

世人不识我,求我以形容。

形容不相似,徒观纸上龙。

若要识得我,问取主人翁。

主人好家业,物物要安藏。

六兄誇艺术,三母足温良。

南厅善书算,北库多财粮。

住来但觉久,懒去问张王。

君若一识得,与汝同屋梁。

形式: 古风

美容可观

一别海山中,十年春草绿。

相思在方寸,颜容皎如玉。

音书杳不来,桃李繁且熟。

唯有意中人,使我眉头蹙。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