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陈提举喜雨(其二)

十万农租要纳王,望霓虽切雨何方。

桑林敬体皇心祷,云汉终歌国祚昌。

坐使里闾消叹息,幻成境界得清凉。

欲知千里人情共,盈袖新诗已可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农民需要缴纳十万租税给朝廷,尽管心中期盼好天气,但何处能寻?
在桑树林中,人们虔诚地祈祷皇帝的心意,祝愿国家繁荣昌盛。
这样的苛政使得乡间百姓只能哀叹,但幻想中却找到了片刻的安宁。
想要了解千里之外的人们感受,只需一封新诗,便足以传达这份心情。

注释

农租:农民应缴纳的税款。
王:指朝廷或君主。
望霓:期盼彩虹,象征好天气。
雨何方:哪里会有好天气。
桑林:种植桑树的田地,常与蚕丝生产相关。
皇心:皇帝的心愿或心意。
国祚:国家的福运或统治时期。
昌:繁荣昌盛。
坐使:因此导致。
里闾:乡村邻里。
消叹息:叹息不断。
幻成:幻想中变为。
境界:理想或想象中的情景。
得清凉:找到心灵上的宁静。
千里人情:千里之外的人们的感受。
盈袖:满袖子,这里比喻丰富或充满。
新诗:新的诗歌。
可装:足以表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收获的景象,通过对雨水的渴望和皇恩浩荡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康和农业丰收的期盼。

"十万农租要纳王,望霓虽切雨何方。" 这两句表明农民期待着丰收以缴纳税粮,但天气干旱,急切盼望着降雨的到来。

"桑林敬体皇心祷,云汉终歌国祚昌。" 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皇帝宽仁政策的赞美和对国家长久繁荣的祝愿,通过桑树成荫、云彩绵长来比喻。

"坐使里闾消叹息,幻成境界得清凉。"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农村安静的环境中,感受着自然带来的清新和心灵的宁静。

"欲知千里人情共,盈袖新诗已可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了解远方人民的情怀,同时也自信自己的诗作已经充实,能够包含丰富的情感和内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福祉的关切,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情操。

收录诗词(226)

阳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昌朝,字宗骥。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 字:正父
  • 籍贯: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
  • 生卒年:1187-1267

相关古诗词

回奉节宰阳季明

只缘心地乐宽平,便把青衫付外心。

健羡春莺娇出谷,自惭宿鸟倦投林。

光阴有限嗟空度,义理无穷要极深。

七十老翁闻好语,一回吟咏一回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江干览镜

千重滩浅身曾过,万顷湖深也去来。

平地雪中萧店宿,掀天浪里片帆开。

干戈鼎沸舟还失,炎暑甑蒸师正灾。

小艇随人偷入峡,笑开菱匣亦顽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池口下小港遇大风(其一)

万雷豗击一江声,本是风从水上行。

断港不妨寻住计,修涂未信阻归程。

閒中已会性天静,忙里依然心地平。

险阻怪崖行半百,扁舟肯学夜多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池口下小港遇大风(其三)

水本无声风作声,何心坎止与流行。

掀天不碍翻洪浪,到海须知有去程。

可以东西形暂激,不容轩轾性元平。

悬知读易如程子,舟压银涛胆不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