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州田尚书

阴风猎猎满旗竿,白草飕飕剑气攒。

九姓羌浑随汉节,六州蕃落从戎鞍。

霜中入塞雕弓硬,月下翻营玉帐寒。

今曰路傍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阴冷的风猛烈地吹过旗杆,白草瑟瑟作响,剑气凝聚。
各个部族的羌人和浑人跟随汉使的节令,六个州的外族部落也骑马从军。
在霜雪中进入边塞的雕弓变得坚硬,月光下营地的营帐显得寒冷。
如今路边行人,哪个不指点此处,因为穰苴这样的将领常在此登坛指挥。

注释

阴风:寒冷的风。
猎猎:形容风声。
旗竿:旗杆。
白草:白色草丛。
剑气:剑的光芒或杀气。
攒:聚集。
九姓羌浑:泛指多个羌族和浑族部落。
汉节:汉朝的使者节杖,象征朝廷权威。
六州蕃落:六个州的外族部落。
戎鞍:战马鞍具,代指从军。
霜中:在霜雪中。
雕弓:硬弓。
玉帐:华丽的军帐。
路傍:路边。
谁不指:无人不指点。
穰苴:古代著名将领,此处借指英勇的将领。
门户:家族或门第。
登坛:登上将台发布命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远征边塞的壮丽场景。开篇“阴风猎猎满旗竿,白草飕飕剑气攒”两句,设定了边塞秋季的萧瑟氛围,风吹过旗帜和野草,带出剑拔出的寒光与战意,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庄严的气氛。

接着,“九姓羌浑随汉节,六州蕃落从戎鞍”两句,展现了边塞民族众多,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共同防守疆土的壮阔画面。这里的“九姓羌”、“六州蕃”,都是指代边塞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或随从汉人的节制,或是身着戎装,均显示了边疆军民团结一心对抗外敌的决心。

下文,“霜中入塞雕弓硬,月下翻营玉帐寒”两句,则描写了将士们在严冬季节坚守边关的情景。霜冻之中,他们的弓箭依旧坚硬不屈;月夜里,他们 翻越营垒,进入由玉石筑成的冷清帐篷。

最后,“今曰路傍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位田尚书将军的赞誉和期望。在当下,无论行走在哪条道路上,都有人指点这位英雄的名字;他的家宅,曾经是古代名将穰苴(即赵云)门户常见登上的坛地,这里象征着田尚书继承了古人英勇的事迹。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事的描写,表达了对将士们忠诚守卫疆土、不畏严寒的崇高敬意,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与期待。

收录诗词(83)

薛逢(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 字:陶臣
  • 籍贯: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

相关古诗词

送封尚书节制兴元

大封茅土镇褒中,醉出都门杀气雄。

陌上晚花迎虎节,马前新月学弯弓。

珂临响涧声先合,旆到春山色更红。

欲识真心报天子,满旗全是发生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衢州崔员外

笑分铜虎别京师,岭下山川想到时。

红树暗藏殷浩宅,绿萝深覆偃王祠。

风茅向暖抽书带,露竹迎风舞钓丝。

休指岩西数归日,知君已负白云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夏夜宴明月湖

夏夜宴南湖,琴觞兴不孤。

月摇天上桂,星泛浦中珠。

助照萤随舫,添盘笋迸厨。

圣朝思静默,堪守谷中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席上酬东川严中丞叙旧见赠

昔记披云日,今逾二十年。

声名俱是梦,恩旧半归泉。

朱绂惭衰齿,红妆惨别筵。

离歌正凄切,休更促危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