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伟公赠我朱子纲目诗以答之

春秋之后有纲目,有如日月光相逐。

月光元自日光来,紫阳一日三膏沐。

地义天经总在兹,温公书法不曾知。

背秦岂合诬周赧,篡汉那堪奖魏丕。

昭烈一隅元正统,武侯六出本王师。

乱臣贼子不诛灭,黄初却在建安时。

笔削无过助凶逆,褒贬乃自行阿私。

牝鸡亦可当尊位,吕武纪年此何义。

英宗忽使考仁宗,父子可怜名实戾。

真是尼山一罪人,紫阳不出无天伦。

冠履一朝辨上下,血气自此知尊亲。

史中有经何精粹,素王宗子真无坠。

此书君乃肯相贻,诵读自今忘夜寐。

年来辞赋已无心,早岁春秋元有志。

书法只今在草野,一部成仁吾史记。

上师尼父下紫阳,空名不敢遗天王。

天留一岛作华夏,茫茫海外长相望。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文学家屈大均所作,名为《季伟公赠我朱子纲目诗以答之》。屈大均是岭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宋明理学有深入研究,此诗即是对朱熹《四书集注》(简称《纲目》)的赞美与回应。

诗中首先提到“春秋之后有纲目”,表达了对《纲目》作为继《春秋》之后重要历史文献的肯定。接着,诗人以“日月光相逐”比喻《纲目》如同日月般照亮历史,强调其重要性。月光源自日光,象征《纲目》汲取了儒家经典的精神,而“紫阳”指朱熹,暗示《纲目》深受其思想影响。

诗中还涉及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昭烈”(刘备)、“武侯”(诸葛亮)、“黄初”(曹丕)、“建安”(曹操)、“英宗”(赵曙)等,通过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探讨了正统、王师、篡位等主题,体现了对历史公正性的追求。

“乱臣贼子不诛灭”一句,表达了对历史上的不义行为的批判,而“黄初却在建安时”则可能暗指对历史时间线的重新审视。接下来,“笔削无过助凶逆,褒贬乃自行阿私”两句,批评了历史编纂中的主观偏见,强调应客观公正。

“牝鸡亦可当尊位,吕武纪年此何义”两句,可能借古代女性担任君主的典故,探讨女性在历史中的角色与地位,以及历史记载的公正性问题。

“英宗忽使考仁宗,父子可怜名实戾”可能涉及历史上的父子关系与政治权力的矛盾,表达对历史人物复杂情感的理解。

“真是尼山一罪人,紫阳不出无天伦”两句,将孔子(尼山)与朱熹(紫阳)联系起来,探讨了儒家伦理与历史编纂的关系,同时也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了道德评价。

最后,“天留一岛作华夏,茫茫海外长相望”表达了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海外文化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思考。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屈大均对《纲目》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伦理、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赋得蝴蝶茧赠王黄门幼华

罗浮蝴蝶有洞穴,天蛾吐丝白如雪。

千丝万丝作一茧,仙胎只为凤车结。

终日缠绵如有情,变化一一通神明。

茧中久蛰经霜雪,雌雄之雷不能惊。

枝间厚裹乌桕叶,山人采得盈筐箧。

四百峰边大小村,家家皆有大蝴蝶。

黄门近自京华来,邀我共上麻姑台。

不爱纷纷五色鸟,不求朵朵同心梅。

只怜凤子多香茧,神物人间知者鲜。

携归置在梧桐间,明岁车轮双翅展。

仙人骥骥最相宜,庄得其雄老得雌。

云霞衣服谁能似,日月精华总在兹。

君亦当年勾漏令,自入罗浮多啸咏。

鲍靓丹炉造未能,袁宏山疏题初竟。

干金何物作装还,蝴蝶之茧徒斑斑。

已掷沉香教作浦,更包锦石使成山。

形式: 古风

箪友篇

山人遗我荔枝瘿,得自罗浮第三岭。

刳作一瓢字箪友,挹泉日向越王井。

拳曲千年成一节,半生半死沉香结。

精力坚凝剥烂时,饱经甘苦成寒铁。

霜皮未尽尚磨砻,蛴螬半食心已空。

螺纹如丝旋细细,左纽右缠文不同。

故株笼颠复虎跛,留此一拳见礧砢。

臃肿何须中规矩,非方非圆但随我。

腹大如壶曲柄长,匏尊让尔居中央。

巢父手间日摩弄,松枝挂处何清凉。

形式: 古风

罗浮探梅歌为臧喟亭作

罗浮梅花天下闻,千树万树如白云。

开时花似玉杯大,枝枝受命罗浮君。

么凤一食三百朵,绿萼檀香留与我。

君来先到梅花村,重梦美人君不可。

四百峰间开更开,花从旧蒂作新胎。

今岁雪多添一瓣,去年霜少尽重台。

玄墓西溪花百里,可惜天寒香似水。

炎天气暖长氤氲,生熟水沉作须蕊。

不到罗浮争得知,梅花自此长相思。

化为蝴蝶车轮大,岁岁来攀太古枝。

形式: 古风

五十四岁自寿歌

西樵七十有二峰,东樵四百三十二。

峰峰吾皆居一年,不觉年今五十四。

明年又复居西樵,一年一峰吹玉箫。

但教七十二峰遍,便与仙人上紫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