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之生民,有物有则;学无常师,乃一乃精。
此联出自清代学者俞樾的手笔,以“天之生民,有物有则;学无常师,乃一乃精”为内容,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哲理与对学问追求的高远境界。
“天之生民,有物有则”,开篇即以自然界的规律类比人类社会,指出天地间万物皆遵循一定的法则,人作为天地间的一部分,同样应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伦理,强调了顺应自然和遵循规则的重要性。
“学无常师,乃一乃精”,则进一步阐述了学习之道。它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受限于固定的老师或教材,真正的学者应该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同时,“乃一乃精”强调了专精的重要性,只有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这既是对古代学者“博学而专精”的传统美德的肯定,也是对现代教育中提倡的多元化学习和深度探究精神的呼应。
整体而言,此联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底蕴,也蕴含了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既要广纳博取,又要深耕细作,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重提升。
不详
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吏号神君,民歌众母;国有桢干,士赖楷模。
在乡义士,在朝忠臣,百战艰难,至死不二;
有唐睢阳,有宋信国,千秋俎豆,得公而三。
燕息敢忘天下事;和平先养一家春。
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