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伯牙琴台见菊花

英雄心事托琴中,独访孤台过断虹。

满地夕阳号朔雁,隔帘人影瘦西风。

秋花晚节多迟暮,古调今弹有异同。

不为知音为知志,苍茫山水月湖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英雄的心事寄托在琴声里,独自来到孤寂的高台,穿过残破的彩虹。
夕阳洒满大地,北归的大雁哀鸣,隔着窗帘,人影在西风中显得孤独消瘦。
秋天的花朵到了晚年常常显得落寞,古老的曲调在今日被弹奏,其中蕴含着不同的感慨。
弹琴不是为了寻找知音,而是为了传达自己的志向,就在那苍茫山水、明月照耀下的湖东。

注释

英雄心事:指英雄的情感和抱负。
孤台:孤独的高台,可能象征着寂寞或追求的高处。
断虹:残破的彩虹,可能象征着艰难或希望的破灭。
朔雁:北方的雁,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乡。
秋花晚节:秋季的花朵,比喻晚年或衰落的时光。
异同:古今之间的差异和共鸣。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
知志:表达和传达自己的志向。
苍茫山水:广阔的自然景色,象征深远的人生。
月湖东:明亮的月光下的湖边,可能是诗人理想中的宁静之地。

鉴赏

这首诗以登临伯牙琴台,观赏秋日菊花为契机,表达了诗人深沉的英雄情怀和对知音的理解。首句“英雄心事托琴中”揭示了诗人借琴声寄托壮志豪情,接下来的“独访孤台过断虹”描绘了他独自一人走过孤独的琴台,映衬着雨后彩虹,画面孤寂而富有诗意。

“满地夕阳号朔雁”写出了秋日黄昏的凄凉景象,大雁南飞,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诗人通过“隔帘人影瘦西风”进一步刻画出自己的孤独,形象地展现了在西风中身影消瘦的画面,暗示了内心的落寞。

“秋花晚节多迟暮”感慨时光易逝,晚年的诗人感叹岁月无情,而“古调今弹有异同”则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化传承的思考,既有共鸣又有差异。最后两句“不为知音为知志,苍茫山水月湖东”,诗人强调并非寻求单纯的知音,而是寻找能理解自己志向的人,即使在苍茫山水间,明月湖畔,也坚守自我。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体现了黄节作为清末近现代诗人的独特视角和人生哲思。

收录诗词(542)

黄节(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大梁道中

万木号风一雁呼,大梁驱马问歧途。

江山无地分南北,种族于今杂汉胡。

唐土有君原不国,豫州能主岂为奴。

闻鸡未断燕云梦,忽过沙陀旧帝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瑞芝堂

太空生两仪,群有函一气。

飞走动植中,往往有常类。

凡与常类殊,疑类复疑异。

缙云开国公,来摄飞挽事。

乘闲携家人,纵步至台治。

三杯晚酣风,一笑春盎地。

夜阑堂左楹,蒸出芝茁蒂。

人不惯见芝,疑信初异议。

诏除九天来,邮传三日至。

笑开芝函看,默与芝事契。

始摄今即真,虽疑亦云瑞。

那知瑞在人,小物未为贵。

我公胸次宽,始与天地似。

所临和气俱,万汇一一遂。

江湖淮浙闽,两稻多不穟。

广东十四州,乐国逢稔岁。

䆉稏万里黄,厥瑞吾骇视。

煌煌楹上芝,兹特瑞之细。

贻书彭元忠,好作瑞芝记。

形式: 古风

潘宰见余三生图诗广一篇见示再赋谢之

担水谁家渡,牧牛何处村。

未能逃劫数,犹是弄精魂。

毛颖含云冻,鹅溪带雨昏。

强从泡影里,摹模去来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豫章上游生米市前江中洲上至德观侧柏树甚老

何命之薄彼哉柏,岂无生处生于石。

老去根犹强自争,春来石岂能相厄。

蛟龙拔入盘重渊,雪霜放出参九天。

至大至刚劫火后,弥高弥邵妖风前。

道人澹咽得吾味,久驭清风骑紫气。

吾骨到今犹未蜕,庭前自适西来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