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训狐

昔年因读昌黎文,知有训狐犹未真。

客堂昨夜灭烛后,一声窃发诚惊人。

慈母入席匪虚语,据此粗暴谁敢闻。

杀人之子养尔子,天地不管胡为仁。

岂无鹰隼善搏击,去路昏黑难相亲。

亦有弓矢可弹射,却恐误中东西邻。

我今独处虽无惧,聒不得睡宁不嗔。

尝闻凤凰百鸟君,丹穴万里谁能言。

行当整顿九韶乐,奉迎綷羽掀重云。

直前再拜列尔罪,尔躯何足为灰尘。

形式: 古风

翻译

从前读过韩愈的文章,知道训诫狐狸的故事并非真实。
昨晚在客厅熄灯后,忽然传来一声窃窃私语,确实令人惊讶。
母亲进入座位非虚言,这样的粗暴行为,谁还敢听闻。
杀害他人子女的人,却养育你的孩子,天地为何还要施行仁义。
难道没有猛禽善于搏击,但在黑夜中难以辨别方向。
也有弓箭可以发射,但怕误伤到左右邻居。
我现在独自一人虽无惧,但吵闹声使我无法入睡,怎能不生气。
我曾听说凤凰是百鸟之王,它的居所万里之外,谁能评说。
我将整顿音乐,如同迎接彩羽冲破乌云。
我上前再拜,承认我的罪行,你的身体,怎会成为尘土。

注释

昔年:从前。
昌黎文:韩愈的文章,指《师说》等韩愈的作品。
训狐:典故,指韩愈文章中的训诫狐狸。
慈母:指有仁慈之心的母亲。
匪虚语:非虚假的话。
胡为:为何。
鹰隼:猛禽,如鹰和鹞。
昏黑:夜晚,光线不明。
九韶乐:古代中国的一种高雅音乐。
綷羽:色彩斑斓的羽毛,比喻凤凰。
尔罪:你的罪行。
灰尘: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或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李觏的作品,名为《闻训狐》。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表达一种深切的悲愤和无奈。

“昔年因读昌黎文,知有训狐犹未真。”开篇即提到昌黎,即北宋文学家韩愈,他曾写过《训狐》一文,这里表明诗人早年通过阅读昌黎文章了解到了训诫妖狐的故事,但这些并非真实存在。

“客堂昨夜灭烛后,一声窃发诚惊人。”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慌,可能是指某个晚上突然听到一声响动,使得人感到震惊和不安。

接下来的几句:“慈母入席匪虚语,据此粗暴谁敢闻。杀人之子养尔子,天地不管胡为仁。”诗人提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在场的情景,但她的话并非空洞无物,这里暗指了某种残酷的事实,即便是慈母也无法接受的暴行。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对天道失望的情绪,似乎是在说,在这种残忍的世界中,善恶不分,天地也不再管束。

“岂无鹰隼善搏击,去路昏黑难相亲。”这两句诗人在质疑,难道没有勇猛的鹰隼来制服这些邪恶吗?但出路又是如此黑暗,让人难以辨识方向。

“亦有弓矢可弹射,却恐误中东西邻。”这里表达了一个愿望,即希望用弓箭击退敌人,但同时也担心会误伤无辜的百姓。

“我今独处虽无惧,聒不得睡宁不嗔。”诗人虽然独自一人,但并不感到害怕,只是夜不能寐,内心充满了愤懑。

“尝闻凤凰百鸟君,丹穴万里谁能言。”这两句提到了一种传说,即凤凰为百鸟之王,在遥远的丹穴中,谁又能真正了解它呢?

“行当整顿九韶乐,奉迎綷羽掀重云。”这里诗人表达了一个愿望,要整理古代的音乐,用以迎接神秘的凤凰,它的羽翼能够穿透厚重的云层。

最后两句:“直前再拜列尔罪,尔躯何足为灰尘。”诗人似乎在向某种力量或者某个对象表示悔意,认为自己的身体都不足以成为微不足道的尘埃。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古代训诫妖狐的引申,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中的黑暗与不公的深切不满和无力感,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渴望正义和希望能够改变现状的情怀。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闻喜鹊

翩翩者鹊何品流,羽毛白黑林之幽。

生平智力可料度,有巢往往输鸣鸠。

天然却会报人喜,愚儿幼妇唯尔求。

万声千噪几曾验,闻者终是轩眉头。

从来乌鸟爱反哺,孝慈情性谁可俦。

其间于事最先见,告人凶祸令人忧。

忧时不肯自脩饰,祷请神鬼争啾啾。

告之愈验愈见恶,共云灾患鸦之由。

弹丸瓦石相驱逐,名园佳树难依投。

忠言逆耳世罕用,属镂曾割伍员喉。

莫笑后来司马公,事事称好真良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海棠

戢戢虽聚头,脉脉俱俯地。

既言是姊妹,又却相妒忌。

面痕赤未没,尽是伤爪指。

不然睡未醒,被人沃井水。

形式: 古风

穫稻

朝阳过山来,下田犹露湿。

饷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

青黄先后收,断折伛偻拾。

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读史

子长汉良史,笔锋颇雄刚。

惜哉闻道寡,气志苦不常。

心如虫丝轻,随风东西扬。

一事若可喜,不顾道所长。

公言绌原宪,侠贼乃为良。

仁义谓足羞,货殖比君王。

黄老先六经,斯言固猖狂。

吁嗟夫子没,两观无刑章。

予怀班孟坚,駮议何洋洋。

传与后世人,慎思其否臧。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