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赵藩所作,名为《闻法夷夺踞台湾鸡笼炮台感愤有作》。诗中表达了对台湾被外敌侵占的深切忧虑与愤慨。
首联“象郡正愁瓯脱坏,鸡笼又失炮台高”描绘了台湾局势的危急,象郡象征着台湾,瓯脱比喻边界,炮台高则代表防御力量的缺失。诗人以“愁”字开篇,直接表达了对台湾边疆安全的担忧。
颔联“射潮往事空强弩,横海威名盼大刀”运用典故,通过“射潮”和“横海”两个成语,暗指历史上抵御外侮的英勇事迹,然而现在却只能徒留回忆,强弩已无力回天,期盼着能够有新的英雄挺身而出,挥舞大刀,保卫国家。
颈联“和战庙堂方水火,悲歌天地尽风涛”揭示了朝廷在面对外敌时的两难抉择,和谈与战争如同水火不容,而这种矛盾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悲壮的歌声在天地间回荡,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和平的渴望。
尾联“弃繻请剑都无分,落日登楼首重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焦虑。弃繻请剑本是古代士子求学或出仕的仪式,这里借指寻求报国的机会,但如今却无处施展,只能在落日余晖中登上高楼,心事重重,不禁搔首自问,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台湾局势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稳定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