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山谷图景。诗人以“樵径通幽谷,云深鸟迹稀”开篇,巧妙地运用了“通幽”与“鸟迹稀”形成对比,既展现了山谷的深邃与静谧,又暗示了人迹罕至的自然之美。接着,“朝寻烟径去,暮逐夕阳归”两句,通过时间的流转,描绘了樵夫每日劳作的场景,既有生活的艰辛,也蕴含着对自然的亲近与依赖。
“互答行歌乐,谁怜托业微”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行歌”这一细节,展现了劳动人民在艰苦生活中寻找快乐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敬意。“莫愁山雾黑,孤月满荆扉”最后两句,则以山雾与孤月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温馨的氛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真谛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谷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平凡生活的感悟,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