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潘母陈太君挽诗》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表达了对潘母陈太君的深切哀悼与崇敬之情。
首联“日暮谁能不倚闾,夫人贤哲古无如。”以日暮喻指生命的终结,表达了对逝者在世时贤德的赞美,认为其品德之高超,古今无人能及。这里的“倚闾”借用了《诗经·小雅·蓼莪》中的典故,比喻亲人离世后,家人对逝者的思念与不舍。
颔联“介山隐日曾承命,江左行时未绝裾。”通过描述潘母陈太君生前的德行与影响,她曾受到重托,即使在隐居的生活中也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同时,也暗示了她在江左(泛指江南地区)的影响力,即便在行动中也保持着高尚的风范。
颈联“老去每闻加饭报,病中犹寄缓归书。”描绘了潘母陈太君晚年的生活状态,即便在年老体弱之时,仍关心家人的生活,听到家人需要增餐的消息便立即回应;即使在病中,也牵挂家中事务,寄出信件嘱咐家人处理。
尾联“天涯孙子分南北,恸哭寒原走素车。”点明了潘母陈太君去世后,她的子孙们分别从各地赶来,聚集在寒冷的原野上,为她送行。这里使用了“素车”这一传统丧葬礼仪的象征,表示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
整首挽诗通过对潘母陈太君生前事迹的回顾与追忆,展现了她高尚的品德、深远的影响以及对家庭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对她的深切怀念与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