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春尽》由明代诗人范嵩所作,描绘了异乡春末时节的独特景象与诗人内心细腻的情感。
首联“异乡风景也应怜,桑柘成阴起曙烟”,开篇即以“怜”字点出诗人对异乡景色的感慨,虽身处他乡,但对自然美景仍怀有一份深情。晨曦初现,桑柘树林已郁郁葱葱,晨雾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
颔联“青镜流年双鬓改,小窗疏雨一灯悬”,转而描写时光流逝与个人变化。诗人对着镜子,感叹岁月如流,两鬓已斑白,而窗外细雨绵绵,室内一盏孤灯,更添了几分寂寥与孤独。
颈联“竹抽嫩绿雕阑畔,花褪残红净几前”,笔触转向自然界的生机与凋零。新生的竹子抽出嫩绿的新芽,点缀在雕花栏杆旁,而花朵则褪去鲜艳,花瓣散落于桌案之前,展现了一种从生到死的自然循环。
尾联“午枕不成蝴蝶梦,树分清影上危弦”,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午后的梦境难以成真,仿佛是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挣扎。树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投射在琴弦之上,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异乡春尽之景的独特感悟,以及对时间流逝、生命变迁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