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知,正抱疏桐叶半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体弱多病总是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梦中回到了家乡,不觉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
披衣而坐,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只觉一片孤寂凄凉。
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知中,让人心烦意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注释

缺月:不圆的月亮。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未央:未尽。
明灭:忽明忽暗。
岁时:时光。
起:起来。
行人:诗人自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夜的寂静与孤独之感。"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中的"缺月"指的是天空中没有完整的月亮,而是缺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光阴的交替,这里的"一灯"则显示出诗人孤独一人在夜晚的场景,灯光昏黄不定,照耀着秋季的床榻。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表现了诗人因身体不适而对时光流逝的敏感,"风露"常指清晨的凉意,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于时间易逝的感受。同时,由于病痛,夜晚的睡眠也不安稳,连梦中的山水也无法长久停留。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则是诗人在静坐中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悲哀,而当他站起来仰望天际,只能看到一片凄凉的景象,这里的"色"指的是自然界的颜色,而"凄凉"则传达了一种秋天特有的萧瑟与冷清。

最后,"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中的"鸣蝉"即是蟋蟀,它们的声音此刻似乎更加嘈杂,与夜晚的寂静形成对比。诗人紧抱着半黄不青的桐树叶子,这里的动作和景象都显得无比凄凉,彷彿是在与时间赛跑,试图抓住那些即将逝去的事物。

整首诗通过夜晚的寂静、灯火的昏黯、身体的不适以及自然界的萧瑟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深刻的秋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莫疑

莫疑禅伯未知禅,莫笑仙翁不学仙。

灵骨肯传黄檗烬,真心自放赤松烟。

莲华世界何关汝,楮叶工夫浪费年。

露鹤声中江月白,一灯岑寂拥书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读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读诏书

去秋东出汴河梁,已见中州旱势强。

日射地穿千里赤,风吹沙度满城黄。

近闻急诏收群策,颇说新年又亢阳。

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其五)

戏摇微缟女鬟鸦,试咀流酥已颊车。

历乱稍埋冰揉粟,消沉时点水圆花。

岂能舴艋真寻我,且与蜗牛独卧家。

欲挑青腰还不敢,直须诗胆付刘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