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塞上》由明代诗人郑善夫所作,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与历史的沧桑变迁。
首句“沙黄草白云色寒”以色彩对比渲染出边塞的荒凉与寒冷,黄沙与白云在广阔的天地间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接着,“汉主追兵青海湾”一句,将读者带入历史的长河中,联想到汉朝与外族的战争,青海湾成为战场的象征,展现了边疆的紧张局势。
“后命连催羽林骑,前军飞度玉门关”两句,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了军队的迅速行动和勇猛冲锋,玉门关作为古代边防的重要关隘,其“飞度”不仅体现了速度之快,也暗示了将士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南郊礼乐终难废,北狩旌旗何日还”则从文化与政治的角度,表达了对国家礼仪与秩序的坚守,以及对和平回归的渴望。南郊的礼仪活动象征着国家的正统与文化传承,而“北狩”则是对战争与动荡的隐喻,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最后,“李牧昔时惟自守,暮年牧马到阴山”以李牧的故事收尾,李牧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曾在边疆自守,最终成功抵御外敌。此处借李牧的故事,既是对过去英雄事迹的缅怀,也是对当前边防将士的激励,希望他们能够像李牧一样,守护边疆,维护国家安宁。
整体而言,《塞上》一诗通过对边塞景象、历史事件、文化象征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壮丽与复杂,以及人们对和平与国家统一的深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