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洞仙歌·秋夜听雨作》由清代词人陈匪石所作,描绘了秋夜听雨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悲凉与哀愁。
词中以“红楼相望,黯啼痕愁妩”开篇,红楼相对,雨滴在红砖上,仿佛是女子的泪水,暗淡而凄美。接着,“岁岁巴山此时雨”,点明时节与地点,巴山秋雨,年复一年,渲染出一种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更迭感。
“算开残岩桂,凋尽池荷,风力转、才洗人间烦暑。”描述了秋风扫过,桂花凋零,荷花枯萎,风力渐强,似乎能洗净人间的炎热与烦恼,但同时也暗示着生命的衰败与季节的变换。
“漏长明烛短,乡味莼丝,半剪淞波梦中语。”通过长漏声、短烛光、莼菜的味道和淞波的梦境,营造出一种孤寂与思乡的情绪,让人感受到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思念。
“恨事水东流,床蟀禁寒,共潇晦、临鸡催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对寒冷冬日的畏惧,同时预示着黎明的到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最后,“又滑滑、泥深似春郊,只不见、玄都种桃千树。”以春郊的泥泞与玄都的桃花为对比,强调了季节的转换与自然界的轮回,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向往。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夜听雨的独特情感体验,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深沉,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