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周伦的《送制帛》诗,描绘了古代宫廷中制作祭祀用帛的场景,以及对这一仪式的深刻思考。
首句“画阁犹催晓漏声”,以“画阁”点明地点,即华丽的宫殿,而“晓漏声”则暗示时间,清晨之时分。此句通过晨钟暮鼓的交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预示着即将开始的重要仪式。
接着,“共迎神帛出留京”一句,点明了活动的核心——迎接神帛。神帛在古代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象征着神灵的降临与庇佑。这一行为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仪式的重视。
“宫云拥护旌旗转,驰道传呼鼓角鸣”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仪式的壮观场面。宫云围绕,旌旗飘扬,驰道上传来阵阵呼号与鼓角之声,整个场景充满了神圣与威严的气息。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仪式的规模宏大,也暗示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
“郊庙本严周定制,登封非为汉虚名”两句,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古代礼仪制度的尊重与推崇。郊庙之礼是周朝以来的传统,而登封则是汉代的盛举,这两者都体现了对神灵的敬仰和国家的尊崇。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这种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并非仅为表面的虚名。
最后,“因思柴望精禋地,犹有蚕桑赋未轻”一句,诗人由眼前的仪式联想到古代的祭天仪式,如柴望、禋祀等,这些仪式不仅关乎神灵的敬拜,还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诗人也反思了在进行如此庄严仪式的同时,是否仍应关注民生,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综上所述,周伦的《送制帛》诗通过对古代宫廷祭祀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礼仪的庄重与神圣,同时也蕴含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