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泽民的《浣溪沙·其三·木樨》。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清新的自然气息和作者对生命生长的关注。
"金粟蒙茸翠叶垂",开篇便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金黄色的果实被绿叶覆盖,显得既丰饶又生动。这里的“金粟”指的是木樨树上的果实,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大自然中的生命力。
"月宫仙种下天涯",则是一幅超脱凡尘、神秘莫测的景象。“月宫”通常指的是远离尘世的仙境,而“仙种”则暗示着木樨树是由仙人所种。诗人通过这种想象,把现实中的植物提升到了一个神话般的高度。
"儿曹攀折有云梯",这里的“儿曹”指的是孩子们,而“攀折”则表达了他们对木樨果实的渴望和探索。诗人用“云梯”来形容攀爬的动作,不仅增添了一份轻盈感,还让读者感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枕畔幽芳醒睡思,炉中换骨脱金泥",这一句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枕畔幽芳”表达了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清新气息,而“醒睡思”则透露出一种从梦境到现实的过渡。紧接着,“炉中换骨脱金泥”更是深化了这种意象,仿佛是在通过冶炼洗涤内心的污秽,以达到精神上的净化。
"待持金剪怕儿啼",这里诗人表现出一种对孩子们的关怀。“金剪”可能指的是用来修剪植物的工具,而“怕儿啼”则是担心孩子在攀爬时会受伤。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温柔与关注。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木樨树和孩子们的互动,展现了一种生长、自然与纯真的美好境界,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精神净化和生活关怀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