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描绘了一个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的读书人形象。诗中的“娄罗”一词,可能是指那些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平庸、难以脱颖而出的考生。诗人通过“须要逞聪明”这一句,暗示了在科举时代,聪明才智是获取功名的关键,但“金榜何曾得挂名”则直接点明了这位考生尽管努力,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接下来,“捋下幞头归去好”一句,形象地描述了考生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或许并不适合这条道路,于是决定放弃,回归平凡生活。“莫骑驴子傍人门”,则是对那些仍在坚持,试图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人的劝告,意在提醒他们,这条路可能并不适合自己,应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既表达了对科举制度下某些不合理现象的批判,也对那些在追求功名道路上挣扎的人给予了理解和同情。同时,它也鼓励人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不必盲目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