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九首(其四十四)

纵横问答有来由,缘木求鱼卒未休。

若妙旨寻知见会,还同拨火觅浮沤。

诸佛子,著眼看。严霜晓露,彻骨清寒。

匝地普天,通同实际。

休问得皮得髓,徒誇见浅见深。

从来一道恩冤,何以自家退屈。

山僧对此,忍俊不禁。

閒引少林无孔笛,为君吹起小阳春。

满眼觑不见,满耳听不闻。

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

形式: 偈颂

翻译

问题与答案自有其道理,就像爬树找鱼,始终不停歇。
如果寻求真谛,试图理解一切,就像拨弄火堆寻找泡沫,终究空幻。
各位佛子,睁开眼睛看,如同严冬清晨的霜露,透骨的清凉。
遍地天空,皆是真实,无处不在。
别再问得到表面还是核心,徒然夸耀见解的浅薄或深刻。
自古以来,恩怨只有一条道路,为何要自我贬低。
山中的僧人面对此景,忍不住笑了。
闲来吹奏少林无孔笛,为你演奏春天的小调。
满目所见皆空,满耳所听皆寂,
尽管厅堂冷清,但意境深远千年不变。

注释

问答:问题与回答。
缘木求鱼:比喻行动方法错误,无法达到目的。
知见会:对事物的理解和领悟。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象征虚幻的事物。
诸佛子:佛教徒,泛指修行者。
严霜晓露:形容环境清冷,也象征智慧的清醒。
通同实际:普遍存在于现实之中。
得皮得髓:比喻得到表面和实质。
见浅见深:见识的浅薄和深厚。
自家退屈:自己感到退缩或委屈。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出声。
无孔笛:无孔的笛子,象征无拘无束的音乐。
小阳春:温暖的春天,比喻美好的情境。
觑:看。
听:听觉。
风冷淡:冷清的风。
千古意:深远的历史意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道宁的作品,名为《偈六十九首》中的第四十四首。它以问答的形式探讨了佛教的智慧和修行,强调了寻求真理不应执着于表面现象,而应深入内在实相。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如“缘木求鱼”、“拨火觅浮沤”,形象地说明了追求空幻之物的徒劳,以及寻找真知的正确途径。

“严霜晓露,彻骨清寒”描绘了修行过程中的清凉与艰难,暗示了佛法的深刻和真实。接下来,“匝地普天,通同实际”表达了佛法无所不在,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境界。诗人提醒人们不要过分关注外在的得失,即“休问得皮得髓”,而是要领悟佛法的实质。

“从来一道恩冤,何以自家退屈”揭示了修行中不应自我设限,要有开阔的心胸。最后,诗人以幽默的方式,通过“闲引少林无孔笛”吹出“小阳春”的曲调,寓言般地传达出超脱世俗、明心见性的禅意。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禅宗注重直观体验和当下领悟的特点,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佛法精微之处的独特见解和幽默感。

收录诗词(153)

释道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六十九首(其四十三)

衲僧蹊径,千眼莫窥。鸟道无私,经行岂碍。

要关在手,通变刹那。一味醍醐,莫嫌淡薄。

有时毗卢藏内,优钵华开。嗅之不闻,是何境界。

灵山彷佛,少室依稀。抖擞提撕,人天兼济。

形式: 偈颂

偈六十九首(其四十二)

著眼看,休比拟。

几回抛向众人前,八臂那吒提不起。

形式: 偈颂 押[纸]韵

偈六十九首(其四十)

释主拈花,强生枝节。头陀微笑,眼里添尘。

目击道存,翻成途辙。隔江招扇,早涉崎岖。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形式: 偈颂

偈六十九首(其三十九)

丈夫儿,自家断,日用无私休计算。

被他指点谩商量,到底死生打不辨。

长生路上少人行,轮转脩途空懊叹。

万境中,须这汉。

出没卷舒无系缚,浅种深耕谁委知,沩山水牯骑来惯。

头角分明在目前,五湖衲子抬眸看。

玉笛一声风雨寒,万两黄金终不换。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