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朱希晦的《自叹》,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诗人的才识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匠石搜林弃樗散”以古代传说中的匠石挑选木材为喻,暗示自己像不被重视的樗木一样被社会遗弃;“不材何敢玷簪裾”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无用之才,不敢妄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接下来,“家贫粗有千金帚,国难曾无一箭书”表达了诗人虽然贫穷但仍有价值(千金帚象征微薄之力),在国家危难之际却未能尽一份力量,流露出深深的遗憾和自责。“今日总戎师管葛,明时徵士用严徐”借用了历史上诸葛亮(管葛)和严光、徐稚等贤士的典故,表达自己即使在乱世中也希望能得到重用,然而现实却是不得其位。
最后两句“野人不作功名念,欲效陶朱共养鱼”表明诗人已经放弃了追求功名利禄的想法,只想效仿陶朱公(范蠡)那样归隐江湖,过上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又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矛盾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