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其一)

华顶苕荛四望开,正逢萧瑟气悲哉。

黄河忽堕三峰下,秋色遥从万里来。

北极风尘还郡国,中原日月自楼台。

君王傥问仙人掌,愿上芙蓉露一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杪秋时节登临太华山绝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首句“华顶苕荛四望开”,以华顶为视角,展现出四周开阔的景象,预示着接下来将展开一幅壮丽的画卷。接着,“正逢萧瑟气悲哉”一句,点出了季节的特征——秋风萧瑟,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绪。

“黄河忽堕三峰下,秋色遥从万里来。”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黄河仿佛从远处的三峰之下突然坠落,而秋色则从遥远的地方飘然而至,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壮观,也寓意着时间与空间的辽阔无垠。这种景象的描绘,不仅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也引发了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深思。

“北极风尘还郡国,中原日月自楼台。”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地域和历史的长河。北极的风尘与中原的日月,分别代表了边疆与中心、动荡与稳定,通过对比,凸显了国家的广阔与复杂性。同时,楼台的意象,既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成就,也暗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最后,“君王傥问仙人掌,愿上芙蓉露一杯。”诗人以假设的方式,想象如果君王询问关于仙人掌的知识,他愿意献上一杯来自芙蓉花上的露水。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也蕴含着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整个诗句在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叹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君王的敬仰之情。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历史、时间和理想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其三)

太华高临万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

振衣瀑布青云湿,倚剑明星白日寒。

东走峰阴摇砥柱,西来紫气属长安。

自怜綵笔惊人在,只尺天开谒帝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其四)

徙倚三峰峰上头,萧条万里见高秋。

莲花直扑青天色,玉女常含白雪愁。

树杪云霾沙漠气,岩前日晕汉江流。

停杯一啸千年事,不拟人间说壮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殷太史正甫至自太山为赠

明堂天子昔登坛,御道风流拥汉官。

海色迥临三观动,春阴不散五松寒。

白云忽向封中出,玉牒谁从箧里看。

此日满朝求禅草,相如早晚入长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又作此问正甫

上宫春色自何年,阿阁神房几洞天。

囊里定携三秀草,怀中曾拟四愁篇。

射牛汉迹今犹在,系马吴门似杳然。

七十二家论祀典,还朝可奏圣人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