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余寅所作的《浦口别周国雍户曹》。诗中描绘了在浦口与友人分别的情景,情感深沉而真挚。
首句“卒卒竟何情”,以急促的语气表达了离别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相聚时光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接着“靡靡自不平”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通过“靡靡”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内心波澜起伏的状态,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奈。
“乱山高执手,孤树远吞声”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来渲染离别的氛围。乱山高耸,象征着离别的距离之远;执手相看,表现了离别前的依依不舍。孤树远立,似乎在默默见证这场别离,而“吞声”则暗示了即将离别的双方欲言又止,心中充满了难以表达的悲伤。
“精爽邀鸿鹄,芳香托杜蘅”两句,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精爽,指精神、灵魂;鸿鹄,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杜蘅,即白芷,常被用来比喻纯洁的爱情或友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够像鸿鹄一样飞翔,寄托于纯洁的情感之中,如同白芷般芳香四溢,寓意着即使分别,但友情和心灵的联系依然存在。
最后,“那能轻此日,不与重吾生”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今日离别的珍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诗人认为,不能轻易放过这珍贵的一天,因为每一次离别都意味着对生命的一次深刻体验和珍惜。这句话既是对当前离别的感慨,也是对未来再次相聚的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