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丁宝濂对刘壮肃公的追思之作。刘壮肃公,即刘铭传,晚清时期的重要将领,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参与洋务运动而知名。诗中表达了对刘公在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尊严与领土完整方面所作出巨大贡献的深切缅怀。
首联“海氛骚动寇东瀛,诏起将军斧钺征”描绘了当时外敌入侵的紧张局势,朝廷紧急召刘铭传出征,展现了他临危受命、英勇赴敌的形象。
颔联“柱可擎天悲末劫,戈难返日坏长城”运用比喻手法,将刘公比作支撑天柱的英雄,面对末日劫难,悲壮而坚定;同时,也暗喻了战争的残酷,即使英勇如刘公,也无法挽回国家的颓势,长城被毁,象征着国家的衰败。
颈联“六年未了生前事,三郡空传身后名”指出刘公一生奋斗,虽未能彻底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但其功绩仍被后人铭记,尤其是他在台湾、福建等地的军事贡献,使得他的名字流传至今。
尾联“惆怅大潜山下路,英魂凭吊不胜情”表达了对刘公英魂的哀思与敬仰,大潜山下的道路成为怀念他的地方,英灵在此受到后人的凭吊,情感深沉,难以言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刘壮肃公生平事迹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精神,以及后人对其功绩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