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陈献章所作,名为《戒酒后寄伦知县》。全诗以戒酒为题,借以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名教之乐的追求。
首句“圣人不囿物,物物自圆融”,开篇即以圣人为例,强调圣人不受外物局限,万物皆能和谐共处,引出对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思考。接下来,“古来善学者,变化如神龙”进一步阐述了通过学习与修行,个体能够实现自我超越,如同神龙般变化莫测,展现出个人成长与进步的无限可能。
“积善如积粟,积多仓庾充;去恶如去草,去尽禾粟丰”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强调了积累善行的重要性,如同积累粮食充盈仓库,去除邪恶如同除草,最终使得善行如禾粟般丰盛。这不仅是对道德修养的倡导,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
“全体苟不能,一曲自可通”则指出,虽然追求全面的完美可能不易,但专注于某一方面也能达到卓越。这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特长与全面发展的辩证看法。
“隆情唐雅乐,流际轻鼓钟”描绘了一幅充满情感与艺术氛围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传统音乐与文化的热爱,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快乐与美的追求。
“何物丘垤凝,而以乘高峰”一句,以丘垤(小土堆)与高峰对比,寓意即使起点低微,也能通过不懈努力达到高远的目标,强调了个人奋斗的重要性。
最后,“率儿拍两手,笑此如泥翁”通过儿童的天真行为,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沉重,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名教自有乐,何必沦无穷”则总结全诗,强调了在遵循传统礼教的同时,也能找到内心的快乐与满足,不必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与权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个人修养、社会和谐、生活乐趣以及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