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赞美了陈常翁对子女的教育之功,以及其人格与学问的高尚。"一经教子足三冬",说明陈常翁通过教导经典,使子女在冬季的三个月里就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议论孤高有孟公",赞扬陈常翁的见解独特,如同孟子一般高远。"学到内融多乐地",表示陈常翁的学问深入内心,带来无限的快乐。"心无外慕自春风",形容陈常翁心境纯净,犹如和煦的春风,不为外界所动。
接下来,“我惭言偃弦歌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学识和修养的谦逊态度,认为自己无法像言偃那样通过音乐和诗歌来感化他人。“君在周公礼乐中”,则指出陈常翁的修为与周公的礼乐精神相契合,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最后,“三百三千烦指示,许谁蹊径一源通”表达了诗人希望从陈常翁那里获得更多的指导,以求在学问和道德修养上有所进步,找到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整首诗通过对陈常翁的赞美,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教育、学问和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