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仲厚为余写陋容诗以谢之

世间谁是丹青手,神妙如君不多有。

一朝来访逆旅中,戏捉霜毫貌余丑。

人生落地无常身,红颜几日白头新。

况当万死干戈际,岂有丰神堪写真。

胡君胡君眼如电,席上乍窥如惯见。

三毛既已发天机,五采亦复开生面。

试拂鸾台青镜铜,时时鉴我忧世容。

双眉交攒两肩耸,政与此图标格同。

闻说朝家画麟阁,袖公鄂公无处著。

不从当代写英雄,却向穷涂绘老翁。

老翁丑状固无比,一种孤高差足喜。

里巷从今诧许仙,慎勿取钱盈二千。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胡仲厚为余写陋容诗以谢之》,通过描述画家胡仲厚为诗人戴良绘制肖像的过程和结果,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中以“世间谁是丹青手,神妙如君不多有”开篇,赞美了胡仲厚的绘画技艺高超,如同神妙一般,非同寻常。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偶遇胡仲厚,并请求他为自己画像的情景,“一朝来访逆旅中,戏捉霜毫貌余丑”。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渴望,也流露出对自己形象的自嘲。

随后,诗人通过“人生落地无常身,红颜几日白头新”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紧接着,“况当万死干戈际,岂有丰神堪写真”,则进一步强调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个人风采的不易。

接下来,诗人对胡仲厚的观察细致入微,“胡君胡君眼如电,席上乍窥如惯见”,形容其目光敏锐,仿佛能洞察人心。通过“三毛既已发天机,五采亦复开生面”,诗人赞叹胡仲厚不仅捕捉到了自己的外貌特征,更深入理解了其内在精神,使画像栩栩如生。

最后,诗人以“试拂鸾台青镜铜,时时鉴我忧世容”表达希望胡仲厚能通过画像反映自己的忧虑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双眉交攒两肩耸,政与此图标格同”,诗人认为画像不仅形似,更神似,与自己的性格特征相契合。

诗的结尾部分,“闻说朝家画麟阁,袖公鄂公无处著。不从当代写英雄,却向穷涂绘老翁”,表达了对胡仲厚未能在朝廷显赫人物中留下画像的遗憾,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自嘲。最后,“老翁丑状固无比,一种孤高差足喜。里巷从今诧许仙,慎勿取钱盈二千”,诗人以幽默的方式结束,既是对胡仲厚画技的认可,也是对自己形象的自我解嘲,同时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财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秋兴五首(其一)

野色苍凉日自斜,海城故故隐悲笳。

人间已退三庚暑,天上谁乘八月槎。

俯首风尘秋有泪,侧身天地老无家。

杖藜独立清溪上,愁对归鸿没暮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秋兴五首(其二)

咸阳城下动秋风,落木萧萧汉苑空。

太液曾闻驻游辇,上林谁见弋飞鸿。

王侯第宅苍茫外,锦绣山河感慨中。

关塞只今无梦到,白头吟望思无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秋兴五首(其三)

唐朝宫殿面南山,韦杜曾传尺五天。

冯翊郡连通雨露,崤函地辟接风烟。

陇云秦树空今日,衰草斜阳异昔年。

世事纷更共如此,岂须见后始悽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秋兴五首(其四)

凤凰飞舞下层峦,珠树瑶花一夜残。

周室旧闻迁宝鼎,汉宫今见泣铜盘。

荒祠犹记双龙柱,坏埒曾传乙鸟坛。

为叹兴亡肠易断,不须高眺傍高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