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其三)题读书秋树根图

渲染新图,犹略有、孟家风味。

弈局人、荒琴不御,蝉签重理。

静对盆兰花气袭,倦依篱豆茶香递。

正风吹、落叶似翻书,可人意。朝读向,秋阴底。

暮读向,秋声里。分刚日柔日,读经读史。

疑义偶通开口笑,讹文随订从头记。

指天边、雁字一行行,谁编次。

形式:

鉴赏

这首《满江红·题读书秋树根图》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期张慎仪的作品,它以读书为题材,通过对秋树根图的描绘,展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个人情感。诗人运用了孟家风味(可能指的是孟子的儒家学风)来渲染读书的氛围,强调了静谧与深沉的学习态度。

"弈局人、荒琴不御,蝉签重理"描绘了读书人专注于书卷,连下棋和弹琴这样的闲暇活动都暂时放下,重新整理书签,准备深入阅读。"静对盆兰花气袭,倦依篱豆茶香递"则通过兰花的香气和篱笆边的豆茶,营造出宁静而惬意的读书环境。

"正风吹、落叶似翻书,可人意"一句,将自然景象与读书生活巧妙融合,落叶如书页翻动,富有诗意,令人感到舒适宜人。接下来,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早晚读书,暗示了读书生活的规律和坚持。

"朝读向,秋阴底。暮读向,秋声里"进一步描绘了读书场景的变化,早晨在秋日阴凉中,傍晚在秋夜声中,展现了读书人的专注与投入。"分刚日柔日,读经读史"表达了读书内容的丰富多样,既有儒家经典,也有历史文献。

"疑义偶通开口笑,讹文随订从头记"体现了读书人对于学问的严谨态度,遇到疑难问题时会开怀大笑,发现错误则立即订正。最后,诗人以"指天边、雁字一行行,谁编次"收尾,借雁阵的整齐有序,寓意读书人对知识的有序掌握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读书人的生活情境,寓含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学者的精神风貌。

收录诗词(102)

张慎仪(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解连环

春晴骀岩。爱杂花生树,香随路转。

为探幽、未访茆庵,正藜杖泥松,芒鞋尘软。

百级岩根,幸腰足、自来清健。

拜一十六丈,古佛金容,达摩罗汉。愔愔禅房昼掩。

在薜萝深处,有碑漫漶。

取几多、拴帚棕毛,且揩藓披岚,搜寻残篆。

移坐梵楼,面山展宴,尝斋馔。

归也蒲牢乍吼,暮烟撩乱。

形式:

金缕衣.别友

同是东川客。又谁知、临沧祖饯,转劳惜别。

买得短艭沙岸舣,恰好波渌数尺。

最无那、风前铁笛。吹彻碧空云寸裂。

看垂杨、也带愁颜色。龙钟泪,我先滴。

如其旅况真萧瑟。忆相逢、斗茶说饼,荷晨菊夕。

偻指西迟才几日,又屈落红春寂。

慨携手、河梁赠策。

一纸家书修未得,报平安幸代传萍迹。

归期在,桔涂月。

形式:

大酺.留别王子楚

那断鸿声,寒虫语,恼煞萧斋孤客。

云山重处,怅年年羁旅,梗蓬踪迹。

潘鬓稀疏,沈腰清减,消受桥霜店月。

今番归期卜,正梅花夹路,一鞭得得。

叹羞涩空囊,苍凉短剑,万般凄恻。征轮前暂歇。

便与君、解构同朝夕。

还记取、篝灯说鬼,煮茗论花,托新知、浑如旧识。

无奈又轻别,别俊侣、情伤今昔。此后鹤枝,借未知。

南北驿使,天涯如遇,藤幸通积臆。

形式:

满庭霜.题雪竹画帧为崔劭方作

薄月栖寒,朔猋觉梦,满阶枯翠冥冥。

暮鸦盘未,空际了无声。

霏过一回晴雪,瘦筠萧、槭也愁醒。

忆琴外,玉梅同调,寄语细丁宁。倚阑。

人去后,枝摇琼屑,冷透疏棂。

问平安谁报,依旧亭亭。

横抹苍寒不断,尽幽绝、好绘丹青。

增惆怅,春风鸾尾,知更怆吟情。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