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昔贵三公第,今营一亩居。
聊堪避燥湿,兼欲贮琴书。
兽窟犹思骋,鹪巢不愿馀。
长安穷僻地,吾亦爱吾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昔日的显赫地位到现在退隐田园的生活变迁。开篇“昔贵三公第,今营一亩居”两句,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住所,表达了诗人由高官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其中“昔贵三公第”指的是过去作为高级官员拥有豪华的府邸,而“今营一亩居”则是现在只能勉强拥有一个小小的田园之地。
接下来的“聊堪避燥湿,兼欲贮琴书”表达了诗人在这个简陋的小屋中,能够避免风雨之苦,并且还能存放自己的琴和书,保持着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这里的“聊堪”意味着勉强可以,“避燥湿”则是指躲避生活中的不便,而“兼欲贮琴书”则显示出诗人对文化生活的渴望。
以下两句“兽窟犹思骋,鹪巢不愿馀”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用“兽窟”来形容自己的住所,虽然简陋,却也是自己思考和追求的空间;“鹪巢不愿馀”则是说,就算是简单的鸟巢,也不愿意过度的奢侈和富有,这反映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长安穷僻地,吾亦爱吾庐”表达了诗人尽管居住在偏远简陋的地方,但依然充满了对这份简单生活的喜爱。这里的“长安”虽是唐朝都城之名,但在此处更多指代诗人的内心世界,而“穷僻地”则强调了环境的偏僻与闭塞;“吾亦爱吾庐”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小屋怀有深厚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想象,展现了诗人由贵族到隐居生活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简单生活的珍视和热爱。
不详
车笠论交夙契深,文麒江海获归音。
流光过隙偏惊驷,危睫沾衣不为琴。
宁扣几劳歌白石,庄昏犹欲注黄金。
无因一答瑶华问,南国洪乔牍易沈。
拜墓标唐令,褒亲漏汉恩。
永怀凄欲寄,忠训蔼如存。
宰树锦城陌,农畴颍曲村。
异时裁叙传,容或记皋门。
晓陌千槐落,严扉万盖留。
浮云低观阙,残漏急章沟。
斗柄遥临殿,参旗侧映楼。
如何轩上鹤,独忆海天秋。
憭慄梧楸似楚骚,霜馀寒水失溪毛。
游鳞泼泼心应乐,乱雀飞飞意不高。
平世功名难强立,昔贤卿相是真逃。
人间万事无涯际,争得先生一藉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