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梅刑部彦常

临江理舟楫,驾言辞故乡。

故乡非不安,忧君未能忘。

握手一长叹,出门何慨慷。

所遇无险夷,行行尽周行。

老骥志千里,游子怀四方。

岂知辕下驹,局促徒悲鸣。

圣朝虽致治,庶事未尽康。

江南多苦雨,江北多愆阳。

遗民日啼饥,已空糟与糠。

救荒岂无政,何能补流亡。

秋高胡马肥,徵师守边疆。

行者犯锋镝,居者供糇粮。

遣使出监护,冠盖恒相望。

未闻奏捷功,声势徒张皇。

君昔在郎署,明刑凛秋霜。

仁声久洋溢,远追于与张。

兹行定高擢,指日登岩廊。

愿弘济时具,拯斯昏垫民。

莫以合烛故,爱此东壁光。

丈夫得行道,离别何足伤。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史鉴的《送梅刑部彦常》表达了对友人梅彦常离别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中,诗人以临江送别的情景起笔,描绘了友人辞乡赴任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友人的担忧。接着,诗人通过“老骥志千里”和“江南多苦雨,江北多愆阳”的描绘,展现了国家虽然太平但仍有诸多民生疾苦,如灾荒、饥民等问题。

诗人回忆友人在郎署时公正严明的形象,赞扬其仁德之名远播,暗示此次出行将有更高的仕途发展。然而,他也忧虑当前朝廷的救荒措施不足以解决流亡问题,边境军事行动仍在继续,人民生活困苦。最后,诗人鼓励友人积极履行职责,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必因个人升迁而忽视了更大的使命。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送别的离愁,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为欧阳牧之题竹二首(其一)

深根便东引,挺出悬崖畔。

东风翼新梢,势欲凌霄汉。

惟应具眼人,不作寻常看。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饮马长城窟行(其一)

羽书日夜至,匈奴寇三边。

边将昧远图,坐使入河阴。

形式: 古风

饮马长城窟行(其二)

候骑至朝那,烽火照甘泉。

地利既失险,关城俱戒严。

形式: 古风

饮马长城窟行(其三)

选将命徂征,仗钺信桓桓。

形式: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