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少师相国李公(其二)

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

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

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我曾在东都度过那些日子,伤心的是丙午年的遭遇。
如果不放弃对三镇的控制,怎能使得两位皇室成员流离失所。
我曾公开反对,在行营中申诉冤情,直面皇帝的御榻揭露奸佞。
英雄的气概已成过往梦境,遗憾和愤恨只能留在荒凉的边境。

注释

往:过去。
在:存在。
东都:洛阳(古代中国的都城)。
伤心:悲痛。
丙午年:指具体的某一年。
三镇:可能指重要的军事据点或地区。
割:割让。
两宫:指皇帝和皇后。
迁:迁移。
抗议:公开反对。
行营:临时的军营或指挥部。
排奸:揭露奸佞。
御榻:皇帝的宝座。
英风:英勇的作风或精神。
昨梦:过去的回忆。
遗恨:遗留的遗憾。
穷边:荒凉的边境。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元干所作,名为《挽少师相国李公(其二)》。通过这短短四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哀伤和对往昔美好事物的怀念。

“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这里,“东都”指的是宋朝的东京开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而“丙午年”则是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这里用来强调那个年代的特殊性和作者个人的伤感。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里所说的“三镇”可能指的是边疆要塞,而“两宫迁”则暗示着皇室的变动,显示出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担忧。

“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在军中或朝廷中的正义行为,他敢于直言不讳,对抗不公和揭露奸邪之徒。从字里行间,可见诗人品格的坚定与勇气。

“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对未能实现理想所留下的深切遗憾。这“英风”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或事件,而“遗恨”则是诗人内心无法释怀的痛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与哀伤。

收录诗词(422)

张元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字:仲宗
  • 号:芦川居士
  • 籍贯:真隐山
  • 生卒年:1091年—约1161年

相关古诗词

挽少师相国李公(其三)

城守麾强弩,诸班果翕然。

云梯攻正急,雨箭勇争先。

中夜飞雷炮,平明破火船。

如公真徇国,绘像冠凌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挽寺丞许子如

盛世黄门嗣,轻裘绿发时。

伤心来故里,刮膜访良医。

春雨铭旌暗,东郊薤露悲。

人生得意早,遗恨在孤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挽李丈然明

眼看流辈上青云,拂袖归来昼掩门。

心计岂容生事拙,时名长与故山存。

不妨开径栽花卉,政复藏书遗子孙。

八十光阴无可恨,聊歌楚些为招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挽李仲辅三首(其三)

人生真寄尔,天问竟悠哉。

三载重凶衅,一门皆异材。

尚疑书未报,遽有讣先来。

泪尽馀青血,秋风万壑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