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沦陷纪哀

天倾西北度,地缺东南方。

蛟龙激海水,沦没蓬莱乡。

熬波沸巨浪,白日黯无光。

山俏牵木魅,土怪鞭石梁。

颠簸王母阙,震坼禹皇疆。

洪水湮部洲,燹火及昆冈。

嗟哉武陵客,坱莽失康庄。

避秦无源路,仰首望苍苍。

天心方有醉,西眷弥不遑。

玄枵淫岁纪,鹑首赐扶桑。

戈船起海岱,毒弩横汪洋。

寄托不得人,措置纷乖张。

射人空射马,擒贼不擒王。

不能捣巢穴,坐守任跳踉。

平日糜巨亿,海军等木僵。

柄政三十年,陆守复徬徨。

纷纷交涉事,议和绝不刚。

何为多设施,铁路亘遐荒。

大敌不敢战,乃受小敌创。

如许弹丸地,中国屈输将。

峨峨冲车轮,当路避螳螂。

叹我生此邦,眼泪作饭浆。

感时辄呜唈,事事结中肠。

复遭此世变,台海如沸汤。

输币兼割地,皇上费周章。

听为民主国,大总统曰唐。

玉人镌印绶,戎仆制旗常。

欢迎动郊野,宣耀照城阊。

覆舟得援溺,黔首喜欲狂。

逃遁先有人,万民阻行囊。

推戴大抚帅,中流恃宝航。

磨戈思一战,同泽赋三良。

黑旗兼栋军,曩岁经战场。

人心乃叵测,林氏首徜徉。

国恩不奋报,梓里不筹防。

敌氛来海上,引兵竟归藏。

无才哥舒翰,中夜起皇皇。

敌骑犹在边,唤渡觅洋商。

托词将督战,脱身沧海旁。

马厩冲烟火,无主乱兵攘。

居民不得安,招敌入城厢。

迟之逾三日,始见东兵行。

弹枪前队仗,炮子后筐箱。

马蹄行郭索,剑佩带锒铛。

头有髡发冠,腰无下体裳。

皂袍长至地,犹存古时装。

纠纷穿阛阓,住宿占民房。

杀戮幸不甚,老稚得踉蹡。

成群争越海,流离事堪伤。

叹息唐抚军,始末未交锋。

敌得长驱进,拉朽施利铓。

谁料大厦倾,乃逢一木当。

香山苗栗间,义民起如蝗。

鏖战不得前,敌马徒披猖。

自言海上来,未遭此颉颃。

倡之者为谁,义士吴徐姜。

用矛赴齐师,争推为徐骧。

绍祖亦悍斗,视死如阳阳。

吴君能统率,亦未易低昂。

村妇佐磨刀,耕农自裹粮。

力抗已兼旬,太守来共襄。

可恨县令李,掣肘不为倡。

无米巧妇炊,有沙道济量。

揭竿禦坚炮,无成亦足强。

五月迨流火,雷电破斧戕。

彼族添新兵,犀利何可尝。

刘帅援军至,迟缓徒奔忙。

曩土填决河,无益于河隍。

叹息台中郡,一旦同淜滂。

城下多死人,村间多痍疮。

乌鸦早暮飞,啄肉啼悲吭。

月黑鬼燐出,天暗飓台飏。

维时正上弦,暴雨继恒旸。

我在沧桑内,变迁托痴佯。

七月月几望,敌兵忽不扬。

游骑将南进,伏甲起深篁。

使之铩羽回,顿觉不翱翔。

可惜空弮搏,难当百鍊钢。

逾月聚兵往,民众见驱狼。

所叹刘光世,晚节不昭彰。

战守两茫然,坐镇岂民望。

为时固云久,赴敌未慨慷。

传闻于道路,今已去敖仓。

巍巍赤崁城,一带失保障。

可怜海外民,戴汉心未忘。

凶耗虽耳熟,疑信不求详。

昨日海关处,新令悬煌煌。

赋税将重征,不及恤流亡。

今春多灾异,天上分玄黄。

不出旬日间,澎湖受兵殃。

为时甫半年,黑劫换红羊。

蹂躏二千里,犹未收欃枪。

嗟我中华产,长鬣对艅艎。

儒冠皆扫地,表海空泱泱。千秋伦物国,一旦化狼◆。

譬如五彩凤,俯首九头鸧。

末世多如斯,晋宋已蜩螗。

愁思无由写,日日登北邙。

举目见蓬蒿,涕泗如逝湟。

哀哉乱世内,默默谋为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台湾沦陷纪哀》,是清代诗人洪繻在台湾被日本占领后所作。诗中描绘了台湾遭受侵略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丧的深切哀痛与无奈。

首句“天倾西北度,地缺东南方”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台湾被侵略的场景,仿佛天地为之倾斜破碎,预示着国家的动荡与危机。接下来的诗句详细描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混乱,如“蛟龙激海水,沦没蓬莱乡”,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山俏牵木魅,土怪鞭石梁”则通过自然界的反应,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恐怖气氛。

诗中还提到了战争中的各种现象,如“戈船起海岱,毒弩横汪洋”,描绘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不能捣巢穴,坐守任跳踉”则反映了抵抗力量的无力与被动。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人民生活的苦难。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失望与批评,“柄政三十年,陆守复徬徨。纷纷交涉事,议和绝不刚”。这表明了政府在面对侵略时的软弱与无能,以及外交政策的失败。

最后,诗中提到台湾人民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成群争越海,流离事堪伤”,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我在沧桑内,变迁托痴佯”。这些描绘展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无助与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重,通过对台湾沦陷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收录诗词(457)

洪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洋兵行

鲸鲵出尾闾,鼋鼍鸣海峤。

雨淫山鬼啼,风凄木精啸。

杀气干青霄,白日昏不照。

三三五五群,佩铳横剑鞘。

军帽小筒圆,复帛双股绕。

靴袖束紧身,时或长衣掉。

其黧而贱蠢,裸形露两窍。

呜呜满街衢,酣醺一狂叫。

是为东洋人,但觉兵威耀。

当其整队行,兵气肃无声。

惟闻马蹄铁,郭郭来重轻。

背负一糇囊,腰缠一革縢。

木箱驼炮子,稻草覆釜甑。

炮车转轮至,殷地时轰轰。

进退无金鼓,指点非旗旌。

笼鹅又牵牛,路上掠牺牲。

入市索民舍,居房折户闳。

偶闯入人家,携取两手盈。

大者胠囊箧,小者及罍瓶。

俘杀非王意,将令失章程。

台民不堪扰,或思愿属英。

英夷岂吾类,转劣倭文情。

倭人处处是,黄色白肤理。

岛居有婆娘,貌近中华美。

照影在图中,纤纤裹素指。

兵人携在身,戏欲配汉子。

前朝有往来,最敬中邦士。

今丁国势衰,侮吾此为始。

祸胎谁养成,依稀傅相李。

形式: 古风

闻斗六一带被燬有感

皇天降灾殃,发自倭人手。

非彼能横行,天假为彗帚。

雨膏二百年,时数丁阳九。

或逢贪酷官,或遭跳梁丑。

潢池有沸汤,小民受其咎。

循环逾十秋,中辄生厄纽。

曩岁刘公来,台海经击掊。

纷糅及山川,削朘穷林薮。

一波未能平,一声狂鲸吼。

汪洋日出方,突如来祸首。

疆臣无瑰材,海天遭碎剖。

烽火遍全台,间时燎薪槱。

去冬台北城,忽有群雄纠。

聚沙不成团,焚如付乌有。

首从咸远飏,伤哉村童叟。

兹夏斗六门,亦复出抖擞。

彼族好扰人,乱丝益生绺。

闻说据在山,巉岩鬼神守。

彼族佩枪登,伤仆如坠缶。

失利无如何,馀怒及耕耦。

旁近几十村,村村焚成黝。

吾民居此间,如指在械杻。

所望天好生,意外能运肘。

俯提出妇孩,倒悬解耆耇。

吾民饥渴深,时时瞻箕斗。

骤雨不崇朝,暴风不恒久。

上天多变迁,云头灭苍狗。

岂有爱憎心,此薄而彼厚。

不过昏眚侵,太阳暂蒙垢。

真人驱天骄,名王系组绶。

献俘阙庙前,函头在左右。

未知我今生,得此遭逢否。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老妇哀

出门逢老妇,白发蓬压眉。

倭兵蹴之行,哀哀泣路歧。

乞食不得饱,眼泪垂作糜。

问妇何所苦,呜咽不成辞。

有室无可归,残年丧子儿。

一家八九人,遭杀不胜悲。

大者能扶耜,小者仅知饥。

爱女倚房居,刺绣手牵丝。

大妇在炊下,淅米肉如脂。

一夕闻兵来,悚息泪交颐。

聚泣共吞声,忽有兵人窥。

闯入掠衣饰,索钱勒藏赀。

刀枪交股下,大者死阶墀。

回头视幼子,身首已分肌。

女妇骇啼走,并命于一时。

缕陈未及终,哭声已涟洏。

更端问老妇,摇首不闻知。

旁人纷纷说,甲乙亦如斯。

甲家益酷死,馈倭为倭欺。

遗下数顷田,芜秽草差差。

复存数间屋,入夜栖鸢鸱。

东家绝炊火,西舍游鹿麋。

亦有倭人宿,连甍卧豺罴。

破壁系鞍马,折门煮牲牺。

行人不敢过,迂路且鞭笞。

世衰人物贱,不死皆便宜。

翘首望苍天,言之有馀噫。

叹息百年上,琛赆朝四夷。

民物皆丰贵,鸡犬亦雍熙。

草野无知觉,听我吟哀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哀鸿篇

芦塞腾霜威,大地填杀气。

饥鹰搏击来,征鸿何处避。

嗷嗷向南山,复逢矰缴绁。

肃肃起秋声,飘飘洒毛血。

爰集在中泽,俯仰且偷生。

黍稻四野空,飞啄又安营。

我作哀鸿诗,未终泪盈把。

长距凌云霄,弱肉风尘下。

闻说云林地,今年遭屠杀。

垂翅落机中,破脑不得脱。

家室既摧残,脂膏亦剥割。

造化岂不仁,生物付夭阏。

哀哀群羽毛,枨触难为活。

凌空思奋飞,樊笼终有括。

中或失其群,饥鸣徒嘎嘎。

被絷啼向人,相视犹胡越。

今秋乃亢旱,郁风致恒旸。

禾粱半枯黑,草木纷萎黄。

鸿雁欲求食,四野如穷荒。

一粒即珠玉,未可升斗量。

接饭无所投,饥乌处处翔。

何以弋者流,缘株罝罟张。

残物以谋饱,人心胡不良。

寄语矰弋人,哀鸿已无肠。

戒杀犹未得,须为倾太仓。

更有澎湖路,沧桑海忽枯。

三十六峰屿,一旦焦为卢。

水咸不得雨,即雨草不苏。

鸿雁来何为,泽中徒叫呼。

岂有食可谋,更无田可芜。

往年海为耕,无食且饱鱼。

嗟哉鱼不得,啼血摧胸臆。

造物不孳生,吾为汝恻恻。

恻恻复恻恻,鸠形兼菜色。

城狐杂社鼠,日攒太仓食。

太仓日以盈,狐鼠日以生。

哀鸿自嗷嗷,岂有利爪争。

西风满地来,四野闻悲声。

昔日随阳鸟,今日刀俎鲭。

罗网多杀机,天地为阴坑。

我闻造化心,孵育靡不宁。

五雀与六燕,安有滋重轻。

闻我哀鸿诗,应为心怦怦。

形式: 古风